原標題:數字出版跑出“加速度”
編者按 2017年的數字出版,新技術不斷涌現,新平臺不斷搭建,新思想不斷碰撞,精彩與徘徊同在,機遇與挑戰共存。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出版與傳媒研究院第二次作了數字出版趨勢報告,追蹤前沿動態,呈現生動的數字出版發展圖景,力求以最小的關注點,體現出最可能的增長點。報告的研究視角盡量超越行業發展熱點的“風景區”,關注到那些有破冰之舉的“無人區”。本版對此報告進行摘登,以饗讀者。
人工智能的不同解讀、數字內容消費的瓶頸所在、新傳媒人的群體特征、編輯創新與現代紙書的融合模式、有聲書的新出版對象、網絡文學的新角色等,2017年數字出版的這些熱點和趨勢都值得以點見面、以小見大、以初始見未來。
人工智能: 技術硬件快速同步
2017年5月19日,由微軟人工智能“小冰”創作的詩歌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在京發布,人工智能已悄然進入出版業。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標志著人工智能的布局已進入國家戰略,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基礎支撐平臺”“智能化基礎設施”等方面做出明確部署。在人工智能的產業鏈結構中,基礎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應用三大核心環節基本齊備。基礎技術平臺包括了典型的阿里云、天翼云、百度云、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技術平臺的技術手段主要有人機交互、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在人工智能應用的表現環節中,聽書平臺和智能音箱等硬件則依賴于語音識別和語義識別。
從2017年人工智能的表現看,出版流程中創造、編輯、營銷環節均有人工智能的突破。在智能硬件中,智能音箱的創新與普及,極大地推動了有聲閱讀的市場表現。阿里巴巴、谷歌、蘋果、亞馬遜、喜馬拉雅都推出了屬于各自品牌的智能音箱,有聲讀物種類和音頻類知識服務的豐富,與智能音箱爭相迭代有直接關系。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7年人工智能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報告》,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經達到135.2億元,同比增長41.4%。
【分析】
人工智能在數字出版領域有較大突破,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技術進步。人工智能依賴的深度學習、大數據、云計算日趨成熟,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等核心技術愈發成熟,直接推進了人工智能發展。
二是需求增加。與傳統閱讀需求相比,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閱讀需求更加多樣,需求的基礎是規模。數據服務公司QuestMobile《2017年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數字閱讀獨立APP行業月活躍用戶規模達到2.53億,比年初增加1392.5萬。”巨大的用戶基數,科研、娛樂、創作、發現IP等各類需求不斷豐富。
三是精準對接。數字出版的選題需要更加精準的定位,人工智能對于大數據的重新結構化和篩選具有技術優勢。手機、汽車、智能音箱、便攜穿戴等設備對語音輸入和語音識別提出了更加精準的要求,人工智能為詞語、語素的分解重組,提供精準對接。
【預測】
●從投資金額分布看,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自然語言處理是投資熱度最高的3個方向,這3個方向中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與數字出版直接相關,尤其是在字符識別、二維碼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方面,將直接應用于數字出版內容的識別、分類、審核。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機器翻譯、信息抽取與過濾、文本分類與聚類、觀點挖掘將使選題策劃和定位越來越精準。
●從人工智能應用的行業看,無人駕駛、教育和醫療等領域與出版直接相關,無人駕駛將使汽車成為手機之外的另一智能終端,這將為數字閱讀、網絡游戲提供更多空間。教育和醫療是專業出版最為集中的領域,VR和AR將創造更多閱讀場景,教育類和衛生醫療類的出版內容將與人工智能結合得更緊密,也較容易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
●從人工智能融合的崗位看,體育新聞和財經新聞的寫作,人工智能已近成熟,對于文學藝術類別的創作也有了突破。可以預見,機械化的、程序式的出版業崗位將會被機器取代,而專注于創作和情感表達的創作崗位將更具生命力。
數字內容消費:內容精細化和規范化決定未來發展
經過2016年的火爆、2017年的質疑,消費者對于數字內容的消費,已成為一種綜合了自媒體、網絡平臺、行業專家、資金、線下活動等各種出版要素的常規創新。《2017年新聞出版業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有望達500億元,數字內容消費的習慣已經養成。同時,知識內容泛娛樂化嚴重,缺少專業、權威、高端、剛需的知識資源。
【分析】
在數字內容消費領域,經歷了火爆、質疑、漸趨理性的階段,冷靜分析其核心驅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由互聯網傳播技術構建的“傳媒生態”產生的“學習焦慮”。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更迭、網絡傳媒產品的不斷更新,手機閱讀又超越了傳統閱讀的時空限制,這就給網民造成了一種環境飛速變化的“擬態環境”,為了能不斷地跟隨時代、更新觀念,就必須不停地“學習”,通過碎片化、淺層化、即時化地“學習”,緩解焦慮。正是基于此,數字內容消費的市場應運而生,并且不斷擴大,用數字內容的獲得來緩解個人焦慮,這正是付費用戶不斷增加的原因。
二、資金和內容在數字內容消費領域能夠有效結合。2017年微博成立30億元基金扶持內容付費,今日頭條給頭條號10億元扶持,騰訊旗下企鵝號也拿出12億元扶持原創……有了雄厚資金支持,各大平臺就有了技術更新和產品創新的資本。另外,傳統出版機構具備專業的出版內容,這是內容付費的基礎,中華書局古聯數字技術公司的中華經典古籍庫、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法信平臺、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的知識服務、中國激光雜志社的中國激光移動知識服務平臺、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化工知識服務平臺等相繼推出,有效地保證了數字內容消費的持續動力。
三、數字內容消費的場景不斷被創造。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坐在書桌前,打開書本專心閱讀,而現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很少有專門的學習場景。地鐵站、出租車上、快餐廳內,甚至走在路上,都能看到很多人戴著耳機,專注于音頻內容。在睡前,有很多人用手機代替了紙質書,通過閱讀數字內容,代替了紙質內容。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數字內容消費正在扮演社交媒介的作用,通過分享某一數字內容產品,與社交圈進行信息溝通,這成為某些專業領域內研討會、座談會、討論會上的常規動作。
【預測】
內容的精細化和規范化將從根本上決定內容消費的未來。
●數字內容的精細化。數字內容分類將更加細化,“行業大師”和“民間匠人”將會在付費平臺中“同臺獻藝”,在逐漸看淡“學習焦慮”后,付費用戶的消費將更加理性,對所需數字內容將會更有針對性,這將為專業出版機構,或者是長期耕耘于某一領域的專家型編輯,提供巨大的個人空間。
●付費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德勤的《2018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預測報告》顯示:“到2018年年底,將有50%的發達國家成年人購買至少兩項數字內容服務,到2020年年底,人均訂閱量將翻番為四項。總體而言,預計今年數字媒體訂閱量將增至6.8億,訂閱用戶將達到3.5億。”
●消費群體的結構化。在經歷了2016年第一次知識付費火爆之后,數字內容消費的群體已經開始出現結構化特征,從一線城市逐漸擴展至三、四線城市。從“70后”“80后”為主,逐漸擴展至“95后”為主。他們的消費偏好,逐漸從文字音頻類內容過渡到短視頻、直播類為主。
新傳媒人:新群體就是新動力
“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興起,促使傳媒產業中產生了一批新傳媒人。新傳媒人是區別于傳統傳媒人的新型傳媒行業工作者,他們具備數據化的融合思維、可感知化的傳播手段、極為敏銳的行業洞察力。與傳統傳媒人相比較而言,新傳媒人所涉及的領域不限于紙媒、電視、電影等媒體。《中國傳媒人才能力需求報告》顯示,新媒體和互聯網兩大板塊對新傳媒人的需求位居第一梯隊。
【分析】
伴隨著新媒體共同成長的新傳媒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新傳媒人的思維轉變快。作為新傳媒人,他們不拘于大眾傳播時代的采寫編評,而是與新科技相結合,以社群為單位開始了網絡傳播時代。
二是新傳媒人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新傳媒人精準了解受眾需求,并對目標人群進行了個性化定制,他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方法找出目標人群的興趣偏好的動態趨勢,結合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針對目標人群提供個性化的內容。
三是整合傳播策劃能力是新傳媒人的看家本領。新傳媒人既要擅長融合產品多形式內容生產,又要精通各種介質的融合分發,還需要數據辨識能力。
【預測】
新傳媒人的能力結構、成員構成、專業背景都將影響其未來發展之路。
●新傳媒人的能力結構多元化。新傳媒人除了需要具備傳統時代的采、編、評等專業能力外,還需要掌握數據分析能力、多媒體敘事能力、社交媒體運用能力、內容經營管理能力、用戶畫像能力、圖片視頻加工處理能力等新能力。
●新傳媒人的成員構成多樣化。新傳媒人的成員構成不再限于編輯、主持人、制作人等這些專業人員,在新媒體時代,除了現在已經有的微信公眾平臺博主和微博的大V,還包括網紅經紀人、VR編輯、PGC短視頻編輯、游戲設計師等多種社會角色。
●新傳媒人的專業背景復合化。新傳媒人對專業的要求更加復合化。新傳媒人的專業不再局限于傳播、新聞、出版、網絡與新媒體某一具體專業,經濟、金融、法律以及計算機、語言類專業的都可以加入到傳媒行業成為新傳媒人,除了專業外,跨文化、跨行業人才都被現在的傳媒行業所需要。
編輯創新與“現代紙書”:編輯數字化決定數字出版鏈條數字化
《百妖譜》是一部極具讀者人氣的小說,在此書進入市場后,編輯發現時常會有讀者在作者的微博頁面留言,追問書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背景,并表達了對劇情和人物關系后續發展的濃厚興趣。基于此需求,編輯在小說內容頁的末尾放置一個二維碼,并標明“掃碼查看百妖人物背后的小秘密”,讀者掃碼后會隨機獲取一個與本書內容或人物有關的秘密,如果想看更多的秘密,則可以付費重掃,享受不為人知的彩蛋內容帶來的愉悅感。這項看似簡單的創新活動,反映了數字出版背景下編輯創新的萌動與突破。
編輯創新是數字出版先進生產力在編輯群體和編輯環節的體現,編輯借助新型的加工制作系統,策劃和運營新型的數字出版物。在眾多的數字出版物中,“現代紙書”是最為典型的創新產品,“現代紙書”會在讀者閱讀紙質內容的同時為他們提供滿足讀者深層次需求的閱讀服務,而紙書上印制的二維碼,便是“現代紙書”為讀者打造的資源入口,讀者掃碼即可獲取基于書刊內容的衍生數字內容及服務。
【分析】
對于編輯創新與“現代紙書”的出現,我們做如下解讀:
“現代紙書”是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結合的閱讀方式。讀者們的閱讀方式正逐漸傾向于移動端,“現代紙書”結合了傳統內容與新媒體的互動功能,為讀者提供了更多層次的閱讀體驗。
“現代紙書”是一種個性化定制的閱讀方式。“現代紙書”通過線上讀者與編輯的交流以及利用大數據統計讀者的閱讀方式、閱讀的類型等獲取讀者的閱讀信息,個性化的定制規避了傳統出版中編輯與讀者交流難以及數字閱讀和傳統閱讀中市場定位、讀者定位不準確的問題,使得閱讀更加人性化、個性化。
【預測】
編輯創新的一小步,就是出版行業的一大步。
●編輯創新與各行業的融合。“現代紙書”只是編輯創新的產品,未來的編輯創新產品會與各行各業融合,與傳統的電視、新聞行業及游戲、短視頻甚至是智能家居等行業進行合作,推出新的閱讀產品,使讀者們的閱讀方式多樣化,具有選擇性。
●編輯創新促推內容升級。未來的個性化定制會達到編輯的“供”與讀者的“求”相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編輯在定制內容的時候會留出一部分讓感興趣的讀者自己編寫內容,類似于國畫中的留白,通過篩選和整理后出版發行,這樣的方式使得編輯的“供”與讀者的“求”達到相對契合的狀態。
有聲書:數字出版業發展最快的板塊之一
美國有聲書出版商協會聲稱有聲書在2017年出版量與去年相比增長了33.9%,雖然報告中沒有給出最終的數字,但出版商有可能出版了7.9萬余部新有聲書,較2016年增長了29%。
【分析】
有聲書發展如此之快,原因如下:
一是有聲書的消費速度較快。根據調查,有聲書的聽眾在2017年平均閱讀或收聽15本書,77%的聽眾表示有聲書可以幫助他們閱讀更多的書。由于工作或者學業的忙碌,人們能夠閱讀的時間越來越有限,對于多數人來講,有聲書的閱讀場景多于紙質書,這就意味著理論上有聲書的消費速度要快于紙質書。
二是有聲書伴隨式的閱讀方式易于接受。越來越多的聽眾喜歡用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聽有聲書,不少深度聽眾會在聽有聲書時做家務,還有人會在烘焙、運動以及做手工時聽有聲書。
三是有聲書豐富了人類傳播載體。從傳播方式上看,文字傳播是傳統紙質書內容傳播的主要方式,而聲音作為新的出版內容豐富了既有傳播方式,這就帶來了新的用戶體驗,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用戶期待和衍生需求,例如從娛樂內容到嚴肅的學習內容,從單純口語化的傳播,到文字和聲音的復合傳播等。
【預測】
有聲書的聚合能力將被關注,國際范圍的出版要素、用戶自身的變現潛質、硬件市場的激烈競爭,都預示著有聲書這塊蛋糕會越做越大。
●有聲書的國際化。未來有聲書將會呈現多個版本,多個國家之間通過購買版權獲得更加豐富的有聲書供給。Audible已經著手開發國際市場,將其有聲書轉化為法語和英語兩個版本,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加入有聲書的國際市場。
●有聲書配音將成為新的社會職業。有聲書配音對于配音者的選擇不亞于為電視電影的配音者,甚至要求可能會更高,以滿足聽眾的要求。Audible已經成立了培訓配音員的項目——ACX University,作者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的配音演員,可以直接與配音員聯系,這樣制作出的有聲書就會有相當的競爭力。
●智能音箱將成為有聲書的另一競爭市場。據美國有聲書出版商協會2017年消費者調查數據顯示,19%的聽眾都在智能音箱上聽過有聲書,并對智能音箱市場反應強烈。可以預測,未來智能音箱會成為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外第三個發行市場,這也意味著有聲書的市場會繼續擴大,并且收聽量會持續增長。
網絡文學新角色: 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2016年,一家由美國武俠小說粉絲創辦的網站——Wuxiaworld走進大眾的視野。Wuxiaworld自2014年12月成立以來,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中譯英小說平臺,每天擁有數百萬的瀏覽量。網站的主要內容是將中國網絡小說翻譯為英文供國外的人閱讀,在Wuxiaworld的帶動下,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走紅。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網絡文學用戶達3.78億,原創作品達到1646.7萬種,已有上百家海外網站將中國網絡文學翻譯成不同的語種進行傳播。中國網絡文學的身份發生了轉變,它將有可能成為中國軟實力文化代表之一走向世界,引領世界文學潮流。
【分析】
中國網絡文學為何能夠吸引如此多的外國讀者,引起世界的關注?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外國人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新鮮感。Wuxiaworld網站主打的是武俠小說,此外,還專門開設了《道》這一專欄,專門介紹中國的道。外國人對于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具有新鮮感,而中國的網絡文學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并不斷地帶給他們精神愉悅。
二是中國網絡文學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修仙、玄幻、盜墓、武術、中醫等元素的“混搭”,為國外讀者提供了巨大的幻想空間。相對于西方幻想小說近幾年興起的魔法和外星等主題,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提供了更多的文學想象。
三是由網絡文學改編的文化產品影響力漸增。由網絡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電視劇正在贏得國內外受眾的認可,尤其是電影制作,正在聚集網絡文學作家、作品、演藝明星、國內外投資方、影視制作機構等要素,相對于傳統嚴肅題材的文學作品,網絡文學具有穩固的粉絲基礎、廣闊的市場布局、豐富的主題選擇,這些因素不斷將網絡文學質量和影響力推向新的高度。
【預測】
我們對中國網絡文學持樂觀和積極態度,未來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將呈現更加精彩的畫面。
●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類型將實現多樣化。目前海外網站上被翻譯傳播的網絡文學在題材類型、數量上都十分有限。未來海外文學網站上的中國網絡文學將不再僅局限于小眾的玄幻類文學,更多題材類型的小說將傳播到海外。
●中國網絡文學IP將被廣為接受。中國網絡文學將會更多地改編為游戲、電影、動漫等產品,從受眾數量上看,將會迅速增長;從受眾國籍上看,將會有更多國家的粉絲追捧中國網絡文學。
●中國網絡文學將成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載體。國外讀者的閱讀興趣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走出去出版物持續發揮影響力,但中國網絡文學的影響力和成長力不可小視,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將更多發揮文化交流的作用。
(本報告由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出版與傳媒研究院宋嘉庚執筆,郝振省策劃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