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肉食行業版圖中,雙匯集團是毫無疑問的“老大哥”。在董事長萬隆的領導下,雙匯成為了中國肉類產業市場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將歷史倒退,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肉食行業的老大是“春都”,擁有最大的火腿腸生產基地和70%的市場占有率,然而在“有你沒我,用盡各種手段,消滅對方”的中國式競爭環境下,沒幾年“春都”就被“雙匯”取而代之。
1998年之后,國內火腿腸市場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由于巨額資金集中進入,接踵而至的是整個市場供過于求,價格一落千丈。
這期間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后的價格戰,100克火腿腸中的豬肉成分,由85%調低到70%,價格隨之由每根1.1元調低到9角錢。雙方都在競爭對手那里互設了“探子”,鉚足了勁死掐,60%、50%、40%,比例逐步下調,一直調到15%。當火腿腸降到5角錢一根時,被人生動地調侃為,火腿腸賣的不是肉,而是面粉。
而后,雙匯推出了“雙匯王中王”高檔產品,以添加大瘦肉塊作為產品賣點,以熱播的“獅子王”為吉祥物,隨后還請來葛優、馮鞏做廣告。這一招使得其知名度迅速躥升,在價格惡戰中異軍突起,“雙匯王中王”一躍成為中國高檔火腿腸的代名詞。
此后,春都深陷盲目多元、胡亂擴張之痛,雙匯一舉將春都擊潰,登上了火腿腸老大的寶座。
本已舉步維艱的“春都”又遭火災事故的重擊,把冷庫中存放的生肉里里外外給熏了個遍,可惜這時“春都”的老板盡想著省小錢,命令把煙熏火燎的生肉洗吧洗吧,混在“春都”的其他好肉中做成了火腿腸。
如此制作的火腿腸上市之后,自然或多或少都有股煙熏味,消費者議論紛紛。恰逢此時,市場上出現了謠言,“春都”和火葬場殯儀館合資了,這讓“春都”徹底失去翻身機會。
春都的落沒,除了管理不善、肓目多元化等原因,也盡顯中國式商戰的殘酷與詭道。
說完了春都,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對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雨潤。
雨潤——一匹成色十足的黑馬
雨潤的創始人祝義才出生于安徽桐城,一個出過不少詩人和政治家的地方。祝做過公務員,小打小鬧地做過水產生意。1993年,祝義才決定懷揣300萬元的原始積累到經濟更為發達、信息更為通暢的南京去一展身手。
1993年,肉制品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多達2萬家。其中雙匯、春都、金鑼三大巨頭壟斷了高溫肉類制品80%以上的份額。
1994年,雨潤以敏銳的戰略眼光明智地選擇了低溫肉制品這一最具增長潛力的嶄新品類為突破口。此時的雙匯、春都、金鑼對低溫肉制品市場尚無暇顧及,雨潤無疑是進入了一個愜意的“市場藍海”,從而也悄無聲息地在高溫為主導、銅墻鐵壁般的肉制品市場撕開了一個缺口。
到1996年,雨潤年產值已經超過億元,邁入國內低溫肉制品行業的領軍之列。
由于雙匯和雨潤主營業務的不同取舍,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兩者并沒有直接的交手——直到2002年之后。
2003年,雙匯上馬了生鮮凍品項目,并有意加大低溫肉制品市場的投入和產能的擴大,就此形成了高溫肉制品、低溫肉制品、生鮮凍品三大業務。到了2005年,雙匯的低溫肉制品銷售收入比2004年增長83%。
雨潤也反過來開始侵入雙匯的領域,并先后上馬了高溫肉制品、冷鮮肉、中式制品、速凍制品等。相比于雙匯而言,雨潤采取了多品牌策略,針對低溫、高溫、生鮮、速凍、中式、焙烤等肉制品六大類別設立雨潤、旺潤、福潤、雪潤、福潤得、法香六大品牌,不同品類使用不同的品牌。
黑馬失色,雨潤被負面觀察
然而風云突變,經營上的一系列良性布局沒能掩蓋在金融市場上的一系列失誤。
最近,雨潤食品發布的公告顯示,該公司旗下的核心子公司南京雨潤在依時兌付2016年3月17日到期、本金額為5億元人民幣的第一期短期融資券到期本息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在去年10月,南京雨潤也曾出現13億元中期票據面臨違約的風險。在連續出現的債務違約風險、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雨潤沒有放棄自救,今年1月雨潤食品開始通過雨潤集團的商業板塊補強線上渠道。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補強線上渠道對于雨潤食品而言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在資金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雨潤食品的困境也會越來越嚴重。
如今,綜觀市場,誰是敵手?
縱觀如今的市場上,春都消失,金鑼也玩起了跨界把眼光更多的放在調味品的供應市場上,最有競爭實力的雨潤又是麻煩連連,雖然中糧肉食也是高調的上線,給雙匯的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是與雙匯年收入約500億元相比,中糧肉食50億的收入顯然不值一提。
然而在市場上稱霸,卻是最讓人擔心的,因為雙匯太大了,大到連萬隆自己也感到害怕,如今諸如伊賽牛肉等一批優質的品牌異軍突起,雖然無法對抗雙匯的帝國,但是在細分市場的份額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