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正在萎縮 全球經濟到了250年來的拐點了?
研究機構Gefira指出,在過去250年的發展歷程中,即便是戰爭都未能阻擋全球人口增長的步伐,而如今這一趨勢正在改變。人口減少的現象并非由饑荒或自然災害引起,而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們都不想生孩子。
用工短缺、青年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日漸成為全球各國的隱憂。
近日,研究機構Gefira則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無論在東亞還是在西方,所有生產力高的國家均已到達了發展250年以來的頂峰。而人口的不斷減少將帶來一定的經濟后果。
報告稱,在此之前,最具毀滅性的戰爭也沒能阻止人口增長。只有現在,在經過了和平又富裕的幾十年后,發達國家的居民人數持續減少,而這種趨勢還在繼續。但這樣的現象并非由饑荒或自然災害引起,而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們都不想生孩子。
人口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顯而易見,以“少子化”著稱的日本在這一點上更是尤為明顯。Gefira看到,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間,日本人口減少了0.5%,石油消費隨之下降21.8%,汽車銷量減少7%,GDP則下滑4%。 下載APP 閱讀本文更深度報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在2006年至2016年間,人口增長了5.6%,但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僅增長了0.4%。此前,德銀曾發布報告表示,勞動力萎縮是中國面臨的最大長期挑戰之一,2014年至2015年則是重要拐點。那段時期中,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達到頂峰。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中國贍養比率在2010年觸底;盡管制造業工資在增長,但工人們仍舊逐漸遠離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崗位。
Gefira分析認為,今時不同往日,以往的經濟衰退或復蘇,結果都是會為國家帶來更高的GDP,使之成為更大的經濟體。但未來則會截然相反。人口減少后,該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也相應減少,大氣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交通堵塞情況也都會減少,而生活空間與食物充足程度將隨之上升。
受到新現實影響的將是金融部門,而非普通民眾。如果沒有央行的支持,隨著民眾儲蓄和消費的金錢越來越少,西方金融行業將無法在人口持續減少的狀況中生存下來。
繁榮的經濟通常投資于雙贏的交易,穩定的經濟則是一場零和游戲,而蕭條的經濟中,所有投資者都是輸家。
這些閃爍著的信號就是央行行長們考慮實施負利率的原因。
Gefira看到,為了應對這樣的現實,歐美已經開始通過吸引移民來增加人口。該研究機構認為,如果這一進程的步伐保持不變,在本世紀結束之前,西方國家超過50%的人口將被第三世界的人民所代替。
美國接受的拉美移民數量前所未有,而歐盟的擴大也彌補了人口的不足。由于歐盟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德國、英國和荷蘭接受了大批來自中歐的移民,中歐已經沒有年輕勞動力了。
(如圖所示,意大利在歐盟兩次擴張后,人口增速短線上揚;2014年難民危機伊始,人口增速飆升。)
與此同時,日本的移民政策也已有所松動。6月15日,日本通過一項新的移民政策,將在未來七年中允許多達50萬外籍勞工進入日本,緩解勞動力短缺。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報道稱,日本預計將支持在五個勞動力短缺的領域設立一項新的“指定技能”勞工居留權,這五個領域分別是農業、社會護理業、建筑業、酒店業和造船業。
Gefira最后總結稱,全球經濟目前集中在東亞和西方國家,其他經濟體則是衛星,這一點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內不會改變。當前,東亞和西方國家都很看好非洲大陸的人口紅利,但如果這兩大經濟體對非洲失去興趣,非洲經濟也將隨之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