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iPhone13等新品的蘋果公司將引發又一輪消費市場狂熱。不過,外界對于蘋果發布新的Airpods和iPhone13硬件規格可支持低軌衛星移動通訊的預期功能落空,蘋果的股價也于新品發布會后收跌。英國研究公司Bespoke稱,股價下跌是由于投資者習慣了蘋果產品固定時間發布以及在發布之前就披露許多細節,同時也習慣了其常規性的創新操作。
近幾年,蘋果新品發布會不斷被質疑缺乏新意,但新品的銷售多數還是能夠交出不錯的成績單,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的領導能力也被多次驗證。最近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2021年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中,庫克的名字依然在列。
就在一個月之前,蒂姆·庫克剛剛迎來了他接任蘋果公司CEO的十周年紀念日。
至關重要的iPhone13
“不管庫克愿不愿意承認,即使蘋果再怎樣去弱化iPhone,iPhone還是蘋果最核心的業務。”有業內人士這樣說。
日前,蘋果公布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數據顯示,蘋果第三財季總營收814億美元,同比增長36%,遠超市場預期的738億美元,創史上最佳第三季度營收紀錄;凈利潤217億美元,同比增長93%;硬件產品營收639.5億美元,高于市場預期的581.8億美元;來自服務業務營收174.9億美元,同比增長33%,高于市場預期的163.2億美元。這是一份亮眼的財報,各項數據均超過市場預期。
令多年來一直預測iPhone將衰落的分析人士感到意外的是,這部手機一直在賺大錢。iPhone的全球銷量雖較2015年的峰值2.231億部有所下降,但跌幅很小,去年蘋果仍售出了2億部手機。
可見,iPhone是蘋果公司的中流砥柱,也是公司業績的晴雨表,保證iPhone產品線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是庫克面臨的最重要戰略課題之一。
庫克顯然深諳這一點,知道由移動通信所引領的數字生活的力量是巨大的。為了滿足全球消費者對移動計算的巨大需求,庫克持續推動iPhone手機的不斷創新。在他成為首席執行官后不久推出的iPhone4s本質上仍只是一款性能有所增強的手機,但據說iPhone13將是一臺手持超級計算機,其處理器速度提高了近50倍。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蘋果手機已超過10億部,即每七個地球人就有一部。
收入不僅僅來源于手機
蘋果也在不斷開辟其他收入來源。
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網絡效應產生的經濟效益機制會讓大企業規模愈大,這或許是喬布斯都沒能想明白的一點,他對iPhone的AppStore態度搖擺。
相比之下,庫克在這個數字“飛輪”上堅定押注——AppStore吸引了更多的應用開發者,而更多的應用吸引了更多的用戶,進而又吸引了更多開發者,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它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數字市場。由蘋果公司贊助并牽頭的一項研究顯示,如今AppleStore里有近200萬個應用,2020年為應用開發者帶來了6430億美元的銷售額。
根據第三方統計的數據顯示,蘋果AppStore2018年的收入是485億美元,2019年的收入約為500億美元,2020年達到640億美元,相比于2019年漲幅達到28%。蘋果2020財年總營收為2745億美元,僅僅一個“蘋果稅”(在蘋果商店上架的應用需給蘋果公司繳納相應費用)就占據其四分之一的營收。
專門從事蘋果公司研究的網站AboveAvalon指出,包括AppStore和AppleMusic在內的服務銷售額從2011年的80億美元飆升至2020年的650億美元。盡管AppleWatch等可穿戴設備和AirPods等配件的業務規模比iPhone小,但它們產生了大量收入,今年3-6月這三個月的收入接近90億美元。
據悉,蘋果還在研發混合現實眼鏡“iGlass”,甚至還要研發汽車“iCar”。
下一個十年會怎樣
換句話說,“由庫克管理十年后的蘋果已經長得更大更好”。長期關注蘋果的分析人士賀拉斯·德迪烏表示,這并不是說它無懈可擊,蘋果面臨著三個突出的挑戰:增長、地緣政治和競爭。
雖然從表面上看蘋果的增長足夠健康,但最近這幾年,蘋果的AppStore一直都處于反壟斷的漩渦當中。今年8月末,韓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禁止蘋果與谷歌這類App商店的運營商強制App開發者使用他們指定的支付系統,與會的188位立法者中有180人投票贊成。該法案直接使韓國成為首個對蘋果的支付政策實施限制的國家。
緊接著,9月8日,美國加州法院對蘋果與游戲開發商Epic的訴訟案做出了裁決,法官要求蘋果允許App開發商將用戶引導至第三方支付系統,而不是強迫他們在AppStore內購買。這一法令將于今年12月生效。
據報道,蘋果計劃在2024年發布無人駕駛電動汽車。但同樣眾所周知的是,該項目的進展并不順利,進度已多次延后。與眼鏡產品不同,汽車并不是蘋果當前的消費科技產品線的自然延伸,實現起來會更困難。即使沒有汽油發動機和變速箱,制造汽車也遠遠難于制造智能手機。蘋果似乎一直沒有確定造車的思路,在從零開始打造無人駕駛汽車和向其他汽車制造商提供必要的電子產品和軟件之間游移不定。
對于地緣政治,《經濟學人》表示,盡管蘋果一直試圖擴大在其他國家的生產能力——特別是印度和越南,但從蘋果的供應商名單來看,蘋果目前的200家供應商中有51家在中國。
蘋果在進軍新市場時面臨激烈的競爭。它的HomePod智能音箱上市較晚,相比亞馬遜和谷歌的產品優勢也不多。蘋果眼鏡如果真能推向市場,將必須和臉書的Oculus、微軟的HoloLens及其他新奇的智能眼鏡一較高下。而iCar將面對特斯拉和老牌汽車制造商打造的一大堆車型。
蘋果的一位前高管指出了一個問題:蘋果不應該變成一個奢侈品販子。他認為,蘋果上個季度超過40%的毛利率“高到離譜”,讓它變得不思進取。為了維持毛利率水平,蘋果極力壓榨開發者和供應商。相反,它應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先進技術為地球上尚未享受到數字時代好處的30億人開發設備和服務。但《經濟學人》指出,這雖可能有助于解決蘋果的增長難題,但卻不太可能獲得熱衷于追逐利潤的股東們的支持。
(年雙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