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美能源市場拉響供應警報,主要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都在大幅飆升,其中最為瘋狂的當數天然氣價格。天然氣是整個歐洲電力來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意味著電價會不可避免地走高。
不僅如此,歐美消費者還要面對受能源等價格上漲、供應鏈不穩定等因素影響到的今年年底的購物旺季。一位美國白宮官員表示:“今年圣誕節有些東西人們很可能買不到。還不適應貨架空空如也的美國消費者,可能需要靈活應變并保持耐心。”而成千上萬英國民眾因為擔心很多商品會在今年圣誕購物季早早脫銷,不得不現在就開始專門請假提前為圣誕節采買,這導致一些零售商的全部庫存銷售一空。
歐洲的冬天即將到來,各國消費者的恐慌情緒有可能伴隨著冬季嚴寒的來臨而加深。
能源價格飆升增加居民支出
根據歐洲氣象監測機構的數據,今年夏天是歐洲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在炎熱天氣的炙烤下,歐洲能源消費急劇增加。但進入秋季以來,許多歐洲民眾發現自己的能源賬單并未減少,尤其是天然氣等價格出現普漲。
德國是歐洲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也是主要的天然氣進口國。近期,德國61家能源供應商計劃從12月1日起大幅上調天然氣價格,預計將有37.5萬戶家庭受到影響。
西班牙消費者的電費氣費賬單也在不斷攀升。根據西班牙運營商的數據顯示,10月7日,西班牙電價漲至288.53歐元/兆瓦時(約合2150元人民幣),較9月初的120歐元/兆瓦時上漲1倍多。西班牙的能源價格與天然氣批發市場密切相關。相關調查顯示,2021年上半年,西班牙的天然氣批發價在歐洲各國中最高,為71.53歐元/兆瓦時(約合534元人民幣)。
相較于歐洲其他國家,英國更依賴天然氣,有85%的家庭使用天然氣取暖,約三分之一的電力來源也是天然氣。隨著天然氣的漲價,今年9月英國用電的批發價一度達到285英鎊/兆瓦時(約合2500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暴漲700%。英國居民認為,用于取暖的電費增加會讓馬上到來的冬天成為“最貴的”一個冬天。
此前,為了加快能源轉型步伐,歐洲許多國家都出臺了二氧化碳稅,這也進一步增加了民眾的能源賬單。2021年,德國的二氧化碳稅是25歐元/噸,占天然氣消費總價的7%。以年消費電力2萬千瓦時的家庭計算,2021年需要支付120歐元二氧化碳稅。高稅收直接增加了能源企業的負擔,進而轉嫁給最終用戶。
能源價格飆升的同時也推高了通貨膨脹程度。歐盟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歐元區的通脹率達3.4%,為2008年以來的最高。專家警告稱,如果氣價電價繼續走高,必然侵蝕企業的利潤空間。目前,已有多家歐洲企業不堪成本壓力宣布減產或停產。
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美國,盡管不像歐洲那樣緊張,但其天然氣庫存也有低于5年季節性平均水平的趨勢。根據EIA數據,美國電力來源的40%都由天然氣提供。由于天然氣短缺,電力公司正在提醒客戶做好冬季漲價的應對準備。
杜克能源公司(DukeEnergyCorp)等電力生產商警告客戶,今年冬天的賬單或將飆升。杜克的皮德蒙特天然氣部門近日表示,高油價和低產量將使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客戶賬單每月增加約11美元。而Xcel能源公司9月份則告訴科羅拉多州監管機構,由于供應緊張、天然氣出口增加和颶風艾達的破壞力影響,其客戶也將看到每月約11美元的價格上漲。
事實上,美國人已經感受到了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8月,美國的電力和公用事業天然氣價格與2020年同期相比分別上漲了5.2%和21.1%。
歐洲能源結構失衡問題嚴重
自今年年初以來,在供給短缺的推動下,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天然氣價格快速上行,較年初上漲了約5倍。由于能源供應問題難以快速解決,疊加2021年8月亞馬爾-歐洲天然氣管道發生火災,歐洲天然氣短缺局面愈演愈烈。
在歐洲能源價格飆漲之后,一種聲音認為這是由于今年歐洲經濟復蘇較快進而導致能源需求大幅增長。但從供給端來看,自2015年以來,歐洲能源供給問題顯然更加嚴重。
歐洲能源消耗結構占比前三的為原油、天然氣及煤炭。但是,歐洲自身的能源稟賦較為匱乏,只有風能和核能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原油、天然氣及煤炭都非常依賴于國外(尤其是俄羅斯)進口。這也導致歐洲整體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2019年歐盟的能源對外依存度可達到60%。能源結構的高對外依存度,使得其能源供應極大依賴于國外供應,不穩定性較突出。再疊加歐洲發電中風電占比較高,但風電受天氣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較大,使得歐洲整體能源結構較為脆弱,一旦供應端出現問題就很容易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國際能源署的一份報告顯示,電力需求正呈現10多年來最快增長。2021年,電力需求很可能將增長4.5%,大約是2020年全球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造成下降幅度的5倍。報告還稱,“全球投資不足以滿足世界未來的能源需求,與轉型相關的支出正在逐漸增加,但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所需支出額面前,這種支出仍然顯得微不足道。”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長了3%。上述報告稱,2021年,全球供熱、制造、交通等主要行業對可再生能源的相對依賴度都會有所增加,到2021年年底,可再生能源預計將占全球總用電量的7%。多家研究機構日前預測,歐洲能源供應短缺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歐洲本已高企的天然氣價格可能會再創新高。
三大原因導致能源短缺
美國天然氣期貨在10月5日創下了近13年來新高,達到每百萬英熱單位6.31美元,今年的漲幅近150%。盡管10月中旬有所回落,但電力公司警告,如果未來幾個月寒冷天氣推動需求,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上漲。
此外,由于墨西哥和巴西用于發電的天然氣使用量增加,增加了從美國的進口量,強勁的國際需求也對美國天然氣價格產生了影響。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由于液化天然氣和管道天然氣出口能力的增加以及強勁的國際需求,美國今年的天然氣凈出口量將增加逾35億立方英尺/天,由于供應商維持“資本紀律”,導致本國市場天然氣平衡出現嚴重缺口。
美國華盛頓世界資源研究所能源項目主任詹妮弗·萊基認為,目前尚沒有快速的解決方案可以應對當前面臨的全球能源危機。萊基將這場史無前例的危機歸因于三個主要原因,首先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暴發所引發的嚴重經濟后果,其次是缺乏減少能源需求的計劃,第三是缺乏對能源多樣化的投資。
萊基認為,隨著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不斷取得進展,經過長達數月的停滯后,世界正在見證經濟增長的局面,這導致生產、消費和運輸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供應鏈普遍中斷,工人數量以及海運和空運業務意外放緩,從汽車零件、芯片到貨輪,全球各式各樣的貨品和服務都遇到不同程度的供應短缺問題。
疫情還拖累全球物資運輸與供應。交通運輸放緩以及倉庫工人和貨運司機短缺,導致耐用品銷售大幅增加,能源領域也不例外。一些業內人士預測,目前困擾供應鏈的重大危機預計將“在好轉之前變得更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正采取一些措施,以幫助解決全球供應鏈失衡的問題。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宣布,美國的太平洋港口——尤其是洛杉磯和長灘將每周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運營,以應對貨物運輸的延誤危機。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40%的航運集裝箱經由洛杉磯港和長灘港輸入。根據美國南加州海事交易所數據,截至10月12日,64艘集裝箱船停泊在這兩個港口等待卸貨,另有80艘船排隊等候進港。
但拜登也承認,加快港口運轉只是美國當前經濟問題解決方案的一小環。美國需要更多貨車司機、私營零售商擴大服務以及更完善的基礎設施,還需要打造一個“經受得起流行病及極端天氣破壞的供應鏈”。
萊基認為,缺乏投資和計劃來減少消耗以及控制對能源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極大地導致了世界市場供需、消費和價格波動的中斷。例如,美國得克薩斯州煉油廠在去年冬天罕見的暴風雪后被迫關閉,路易斯安那州遭受洪水和颶風襲擊,影響了幾周前墨西哥灣石油的生產和分配,所有這些都是無法提前預知的事件。
(年雙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