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27日,由重慶中德未來工廠研究院、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海智工作站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動力學、監測與診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動力學、監測與診斷學報》一屆三次編委會在科學城大創谷·夢花園隆重舉行。
本次研討會以“智能監測與運行維護”為主題,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圍繞故障預測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智能運維平臺建設與實踐、智能監測預警系統及智能運維平臺整體解決方案、智能監測新技術推廣及應用開展學術研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雷亞國教授、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Surjya Kanta Pal 教授、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Lee Yongbok 教授、以及來自清華大學褚福磊教授、國防科技大學胡蔦慶教授、浙江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知名高校專家學者,重慶市科協,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等單位相關同志100余人參會。
會上,重慶中德未來工廠研究院朱新才教授致歡迎辭。他指出,重慶中德未來工廠研究院與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牽手,聯袂打造的全英文刊《動力學、監測與診斷學報》,在智能監測與運行維護領域為學術繁榮提供重要載體,為相關行業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理論支撐。希望以此為契機,與各位專家、學者開展更多、更深、更實的合作;希望大家深入探討、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共同為工程技術和制造領域的美好明天貢獻智慧和力量。
會上,重慶市科學與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唐毅出席并講話。
他指出,本次學術研討會是將“科技、人才、創新”要素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平臺,匯集了國內外動力學、監測與診斷相關領域的大咖,將就國際機械故障診斷、狀態監測等開展深入研討,必將極大深化這種模式,持續為推動機械先進制造的智能化與信息化發展作出貢獻。
主旨報告和學術研討環節,譚建榮院士、雷亞國教授、Surjya Kanta Pal 教授、Lee Yongbok 教授分別作了題為《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機器剩余使用壽命預測的數據模型關聯方法》《工業 4.0 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復合式箔磁軸承的動態特性及穩定性研究》的報告。
會議期間,組織大家前往重慶理工大學參觀,在重慶理工大學會議室開展了機械工程學科建設論壇。特別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何清波教授作專題報告,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邵海東副教授作學術報告。
本次研討會深入研討《動力學、監測與診斷》相關學科領域的近期研究成果,充分探索其應用推廣、產業人才培養,著力打造學術活動品牌,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雙邊學術生態環境,推動機械先進制造的智能化與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平臺,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支撐。
據悉,(《動力學、監測與診斷學報》)由重慶中德未來工廠研究院、重慶理工大學共同創辦,與美國出版商 ISTP 合作 OA(開放獲取)出版。該刊發表關于故障診斷、監測和相關動力學的理論、技術和實驗等方面的文章,如:測量與傳感新技術,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機器狀態監測中的信號處理,特征提取與故障識別,故障診斷中的動力學建模與機理等,旨在打造成為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期刊,為專注于故障診斷領域的研究人員和現場工程師提供一個享有盛譽的平臺。 國家杰青、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故障診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褚福磊教授任期刊主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副校長、計算與工程系 Andrew Ball 教授任期刊海外主編,哈德斯菲爾德大學谷豐收教授、北京科技大學馮志鵬教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WadeSmith 博士、比利時魯汶大學 Konstantinos Gryllias 教授、東北大學馬輝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王冬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馬猛副教授任期刊副主編。期刊現有編委 52 人,其中海外編委 35 人,占比達65%。來自歐美日韓等國家的編委 25 人,占比達 70%。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