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依托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大數據學院)與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約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產教融合創新項目,先后與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展開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立足學校“四個需求”辦學理念和“兩性一型一式”辦學定位,圍繞如何建設產業學院,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等關鍵問題,開展《面向承德大數據產業急需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校、政、企三方協同下大數據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等新工科改革項目研究,通過多年實踐探索,確立了以大數據產業發展為需求導向,建設集人才培養、服務地方、協同科研三位一體的大數據產業學院功能定位,明確了“學生中心、對接產業、應用為本、集群發展”辦學理念、“產教融通、特色發展”的建設思路。產業學院堅持“以本為本”,踐行“四個回歸”,加強“產教融合、管理融合、科教融合、雙師融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人才鏈對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016年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儀式
(資料圖)
一、產業發展需求為要,謀篇布局產業學院架構
1.以服務產業需求構建產業管理體系。學校聯合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組成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理事會,制定理事會章程,負責產業學院發展的咨詢、協商、審議與監督,推進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建設,健全產業學院內部治理結構,強化產業學院與社會各界的密切合作,聚集辦學資源,提升辦學活力,促進教育資源共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由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和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指派管理團隊組成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管理委員會,負責產業學院日常運行工作。形成了校企雙主體,專業共管、標準共商、平臺共建、師資共融、課程共擔、人才共育、質量共治、成果共享的“雙主八共”產教融合、全程協同育人組織架構。
2.以對接產業鏈條構建信息智能專業集群。立足承德、面向京津冀大數據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推進大數據與多學科融合發展,深化專業內涵建設,主動調整專業結構。2017年新增軟件工程專業,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調整為非師范類專業。2018年停招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同年與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2020年與慧科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開始共建人工智能專業,形成了“做強主干專業,打造特色專業”的專業發展思路,建設了對接區域產業需求的,以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為核心,以應用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專業為支撐,以人工智能為延展的信息智能專業集群。
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信息智能專業集群
2019年曙光大數據學院成果獲承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評價,2021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批河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2022年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和人工智能專業獲批河北省地方所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校企深度合作辦學項目,2022年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獲中國現代產業學院協同創新平臺評為2022年度現代產業學院典型案例。2021年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獲批河北省首批現代產業學院,2023年被河北省教育廳推薦申報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
二、融合校企育人優勢,聯手打造思政教育陣地
堅持黨建引領,學院黨總支牽頭,學院黨政班子主抓,教師支部、學生支部、團委、班級落實,統籌校企育人資源,形成目標明確、制度完善、內容詳實、保障有力的產業學院思政工作架構,強化思政隊伍和課程思政建設。
1.打造產業學院思政隊伍“主力軍”。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一是充分發揮教師支部、基層教學組織功能等組織育人功能,圍繞專業思政、課程思政、師德師風、四個回歸等主題,組織學習、研討、考察等活動,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水平。二加強思政課教學研究。設立院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提倡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發展”,讓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投身于教法創新上,讓教師的研究成果更大限度地轉化為教學內容,在學術研究中夯實思政“金課”的理論基礎。獲批校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2個。
2.打通產業學院課程思政“主渠道”。基于OBE理念,按照“思政需求—專業思政—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的邏輯,校企合作反向設計具有行業產業特征的專業思政體系,將思政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中,研制專業思政價值引領與課程思政矩陣圖。根據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發展課和實踐平臺課等不同類型課程,分擔側重點不同的思政主題,打通“專業思政—課程思政”主渠道,改變課程思政“散”“亂”“差”現狀,形成課程思政專業有特色、課程有協同、課課有思政、人人講思政的課程思政教學格局。建設校級思政師范課程6門。
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基于OBE理念的專業思政教學設計
三、校企共促“五融合”,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質
1.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面向區域產業轉型發展和經濟社會需求,根據大數據典型工作崗位需求反向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以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校企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據此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反向設計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課程教學大綱和評價方式等,使得人才培養全過程具有鮮明的產業特征。
自校企深度合作以來,已培養畢業生300人,在校生500余人。學生直接參與的行業應用項目10余項,畢業生在百度、亞信科技等知名企業實習就業,就業率95%以上,到本行業領域就業占比72%。
2.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融合。課程內容緊跟產業技術發展,按照“產業崗位—職業能力—畢業要求”邏輯,梳理產業崗位群的能力需求,構建具有鮮明產業和職業特征的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崗位相鄰-能力相接-課程相似”原則組建課程群,課程內容對接崗位能力,探索形成“項目貫穿型”“項目總結型”“項目化課程”項目制課程開發模式。建有校級一流課3門、應用型課15門、優質課程6門、混合式課4門,校企合作開發4大類30門“課訓賽”產學合作大數據課,出版大數據教材10部、人工智能教材4部。
3.校企師資融合促進教學相長。校企雙師“四共”加速教學能力提升,即標準共商(人才培養標準、課程教學大綱)、課程共擔(應用型課程建設、教學設計、實習實訓、實踐教學)、人才共育(教學、競賽、雙創、社團)、成果共享(課改、科研、人才培養、課程資源)。組建大數據/人工智能核心、大數據/人工智能專業、職業素質課、實習實訓課、Web技術開發等7個混編教學團隊,有效激發了師資隊伍發展的活力、能力、動力。師資隊伍中有河北省技術能手1人、省師德標兵1人、河北省技術能手1人、河北省電子信息行業技術能手2人、承德市市管優秀專家3人,34人成為雙師型教師。榮獲教學成果獎3項,其中省部級1項。獲批省級優秀教研室1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企業1人升職為公司運營總監。
4.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職業素養養成融合。基于行業企業的產品、技術和工作流程,創新學校、企業、行業間的合作模式,構建基于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的實踐教學和實訓實習環境。統籌各類實踐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優質企業資源,構建功能集約、開放共享、高效運行的專業類或跨專業類實踐教學基地。建有數據挖掘與分析、機器學習與智能制造、大數據應用開發、數學建模、瑞翼工坊、創新創業等6個教師工作室,4個研究室,1個實驗室,建設占地400平米資產500余萬的“未來云”創新創業基地。學生獲得省級、國家級獎項500余人次、考取職業技能證書102人。2018年創建“未來云”創新創業基地獲教育部高教司批準立項,入選教育部規建中心產教融合優秀案例。2023年“未來云”創新創業基地入選《計算機教育》雜志20周年產教融合案例庫,榮獲“貢獻案例”稱號。
四、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提升服務區域產業能力
1.校企搭平臺建機制,提升服務產業能力。經過多年探索明確了“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校企融合各方優勢,以區域文化旅游主導產業為應用場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突破口開展產學研用創一體化建設”的科教發展思路。成立曙光大數據學院理事會和管理委員會,搭建校、政、企、科研機構合作平臺。2016年校企共建承德市大數據應用創新中心,2019年校企共建河北省文化旅游大數據技術創新中心,2020年獲批承德市文化旅游大數據智庫單位,2022年河北省文化旅游大數據技術創新中心獲承德市政府100萬元獎勵。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曙光大數據產業學院)產學研平臺
2.校企聯手共謀項目,服務產業走深走實。近幾年依托產學研平臺建設,極大地推動了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形成了以服務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為特色的產學研方向。如對接承德市公交集團校企共同開展智慧交通項目研發。2020年聯合承德聯通、拓撲科技、中科特瑞等企業共同承擔河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文化旅游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資金近2000萬元),解決了文旅產業數據特征提取、多源異構、個性化推薦、智能分析等關鍵技術問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2篇、出版專著1部、取得軟件著作權19項、申請專利4項、發布企業標準規范4項、建設完成文化旅游系統平臺15個,項目應用覆蓋承德市50%以上的文化旅游企業,對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