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現實版“我不是潘金蓮”,北大博士后騙離婚》的帖子在網上火了起來。發帖人稱,丈夫以給孩子上戶口為由提出“假離婚”,等落戶成功后,前夫卻拒絕復婚另有新歡,女子被“凈身出戶”。現實生活中,因各種原因的“假離婚”現象已不罕見,其背后映射出來的法律問題發人深省。
為孩子上戶口“假離婚”
事后撫養權被判變更
案情回放
張先生和羅女士已育有一子,2009年2月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后,為了上戶口雙方協議“假離婚”,協議書中約定,兩個孩子都歸羅女士撫養,張先生每月給付撫養費4000元;羅女士名下房產一套,由張先生負擔房貸月供1萬元。后來,因羅女士拒絕張先生及其父母探望孩子,雙方產生矛盾,于是將她告上法庭。張先生認為,羅女士又收養了三個一歲多的孩子,并雇用了多名保姆,平時花銷不低,不利于自家孩子成長,請求法院判令大兒子由自己撫養,羅女士每月支付撫養費2000元。法院經審理后,支持了張先生的訴訟請求。
法律提示
我國婚姻法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后,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后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該案中,盡管雙方曾約定兩子均由羅女士撫養,但就撫養權變更、離婚后財產糾紛雙方多次對簿公堂,這些沖突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再加上羅女士要同時撫養多名孩子,工作繁忙,導致對大兒子的關心和照顧缺失,影響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法院由此確定大兒子由張先生撫養。
為買房避稅“假離婚”
離婚協議被判無效
案情回放
原告劉先生訴稱,他與被告張女士在婚前共同購買了一套房屋,婚后二人育有一子。2016年,劉先生想以個人名義再購買一處房屋,與張女士商議后,打算通過“假離婚”方式避稅,待房產交易完成后再復婚。隨后,雙方簽署了協議書,明確約定這是為了規避購買二套房所需的稅費而“假離婚”,同日他們又去了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但是,該房屋因賣方原因未能完成交易,雙方就重簽婚前購置房屋的歸屬協議發生沖突,張女士將劉先生及其父母、孩子轟出現居住房屋。劉先生認為,雙方在民政局備案登記的《離婚協議書》并非雙方真實意思表示,請求法院判決《離婚協議書》無效。法院審理后支持了劉先生的訴訟請求。
法律提示
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是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真實;三是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根據法院查明的事實,本案中,劉先生與張女士以購房避稅為目的辦理的離婚手續,簽署《離婚協議書》為行政備案手續所需,并非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對雙方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假離婚”約定顯失公平
訴對方“凈身出戶”被駁
案情回放
李女士和李先生結婚20多年,2005年,李女士因患躁狂抑郁癥先后兩次住院治療。出院后,雙方協商決定“假離婚”,并簽訂協議書。雙方約定,現有住房歸男方所有,但為照顧孩子,女方有權居住于此;其他的存款、保險等家庭財產共計22萬元全部歸女方所有。兩個人還約定,其中一方首先與第三者結婚或同居,則須放棄全部家庭財產,歸對方所有。雙方離婚后,2010年李先生再婚,李女士一紙訴狀訴至法院,請求判決李先生“凈身出戶”。法院經審理后,駁回了這一訴訟請求。
法律提示
根據法院查明的事實,李女士與李先生已經解除了婚姻關系,當時簽訂的《離婚協議書》內容明顯有悖我國婚姻法中婚姻自由的原則,不能認定為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故該協議書認定無效,且雙方所簽訂的《離婚協議書》的主要條款已經履行完畢,李女士堅持的訴訟請求和主張亦缺乏相關事實和法律依據,因此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