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電影《花木蘭》來到正式上映的第四天,然而,經過首周末的發酵,投資超2億美元并有眾多大牌影人參與的《花木蘭》卻并未形成業內期盼的高熱之勢,口碑與票房均不盡如人意。業內人士認為,以中國經典故事為素材的《花木蘭》原本更能引起國內觀眾的共鳴,但該片除了情節設置上的一些問題而引發爭議外,國內外的文化差異也使得角色塑造未能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
《花木蘭》上映前夕,一度因有演員劉亦菲、李連杰、甄子丹、鞏俐、鄭佩佩等組成的豪華主演陣容,以及取材自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經典故事而備受期待。據公開數據顯示,《花木蘭》預告片在上線24小時內便獲得1.78億次播放量。
然而影片上映后,口碑卻一路走低。據豆瓣電影顯示,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花木蘭》的評分為4.9分,僅好于16%的古裝片和8%的動作片,并有超過八成的評價者均給予該片三星及以下的評分。此外,在貓眼專業版上,該片的評分則為7.6分,僅好于41%的電影。
《花木蘭》口碑不佳的市場表現無疑引發各方的關注,且與去年上映的另一部迪士尼真人版電影《阿拉丁》相比,后者分別在豆瓣電影和貓眼專業版上獲得7.5分和9分,《花木蘭》的口碑遠遠落后于該片。業內人士認為,《阿拉丁》之所以獲得國內觀眾認可,一方面是劇情架構基本還原了1992年經典動畫版本,同時新版還對內容進行了更多補充使作品更加飽滿,如角色賈方的身世得到了更明確的介紹,使得反派行為動機有了立足點。
對于同是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的口碑卻與《阿拉丁》相差甚多的現象,影評人王京認為,《花木蘭》在情節設置上存在問題,“花木蘭在幾次走投無路時都出現了神奇的‘外力’使她‘虎口脫險’,這樣的情節使觀眾在觀念上無法與流傳至今的巾幗英雄事跡相對應,從而認為劇情‘雷人’。另一方面,《花木蘭》的‘貼花黃’妝容盡管與歷史上留下來的古代畫像是相對一致的,但也因與現代妝容相差較多而引發了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觀眾對《花木蘭》打出的評分相對較低,但該片卻獲得部分海外觀眾的認可,并在美國權威影評網站“爛番茄”上實現新鮮度為75%的成績。制片人李嘉欣認為:“在國人的觀念中,更想要看到的是替父從軍的女英雄形象,比如花木蘭如何從傳統女性一步步轉變的過程,這體現了對女性傳統形象的抗爭以及花木蘭的孝順和勇敢。但在西方文化中,迪士尼塑造的花木蘭符合其以往的公主形象,更為凸顯花木蘭的主角光環,甚至出現反派角色女巫進行烘托,由此導致國內觀眾不買賬卻獲得國際市場認可的現象。”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實際反映出國內外文化的差異性。對此,王京建議,以中國經典故事為素材的影片,仍需平衡好不同市場的需求,而若想在中國市場獲得認可,仍應最大化地發揮自身優勢,利用觀眾對于劇情的了解使人物、情節更加飽滿和豐富,影片的細節也要細致打磨,避免出現違背歷史真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