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廣播是政府及相關部門向公眾提供應急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采用入戶調查、電話采訪等方式,對甘肅省8個市(州)、16個縣(區)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對縣級應急廣播體系的突出作用及存在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建設性建議
一、甘肅省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情況
(資料圖)
根據2018至2021年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深度貧困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實施老少邊及欠發達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2022年甘肅省廣播電視局、甘肅省財政廳印發的《全省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精神,中央、省級和地方配套共投資3.9億元,支持甘肅省進行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
“十三五”時期,甘肅省86個縣(市、區),已建成36個深度貧困縣應急廣播體系。“十四五”時期,計劃2022年建成25個、2023年完成剩余25個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
二、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在重點領域的應用價值
(一)深入推動疫情防控宣傳服務落地見效
甘肅省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3月、7月、10月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甘肅省廣電局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發揮應急廣播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宣傳作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發揮已建成應急廣播系統的宣傳功能,疫情防控期間,要正確引導群眾疫情防控和防災減災,消除廣大群眾的恐慌情緒。為便于少數民族群眾收聽,甘南州各縣采用藏漢雙語廣播高頻次播出疫情信息,其他已建成應急廣播的各縣也通過應急廣播實時更新疫情信息,傳播疫情防控知識,使疫情防控政策深入人心,引導農村廣大群眾加強自我防護,不聽信和傳播謠言,努力遏制疫情擴散,形成群防群治的強大合力。
應急廣播在疫情期間的宣傳成效充分表明,應急廣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疫情防控宣傳服務在縣級地區缺位、錯位、滯后的情況。其一面對突發疫情可快速反應,提高了基層疫情防控效率。其二推動疫情防控常態化、本地化。其三在疫情防控宣傳服務方面填補了新興媒體的空白。家門口的喇叭、音柱及時傳達給被新興互聯網技術“邊緣化”的老年人等群體,實現了疫情防控宣傳服務的全覆蓋。
截至2022年12月底,甘肅省各級廣電部門共啟動應急廣播(村村響、大喇叭)縣級平臺43個、鄉鎮平臺674個、村級平臺8491個、啟用音柱10000多個、大喇叭30000多個,覆蓋總人口800余萬人,一線參與播發人員4900余人,累計播發信息近10萬條次。應急廣播推動疫情防控工作進村鎮、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打通疫情防控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引導廣大群眾科學防疫抗疫,助力基層織密織牢疫情防控網,為打贏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撐。
(二)加速打通災區民眾信息傳播渠道
甘肅省部分縣鄉地質結構復雜、自然環境惡劣,是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高發區,同時這些地區民眾的信息素養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接收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正確辨識信息的能力較弱。一旦遭遇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這些地區的民眾就面臨無法第一時間接收主流媒體訊息、難以快速作出應急反應等問題。鑒于災害發生區域環境十分特殊,一些需要在信號流暢、氣候穩定等常態環境下才能平穩運行或操作流程紛繁復雜的傳輸設備,難以高效、充分、及時發揮效能,而應急廣播作為一種開放式互聯網音頻服務平臺,具有傳播快速、覆蓋面廣、滲透力強等特點,能夠精準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而導致的信息傳播“真空”問題。
2020年8月17日甘肅省文縣發生特大暴洪泥石流,多個鄉鎮受災、道路被損毀、房屋被沖垮,文縣廣電部門啟動剛剛建成的應急廣播系統,反復播報近期氣象預報信息以及洪水、泥石流避險常識,引導災區群眾向開闊及安置點轉移,最大化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2021年5月22日2時04分在青海果洛州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震中距甘肅省甘南州瑪曲縣500多公里,瑪曲震感特別明顯。地震發生后,瑪曲縣應急廣播平臺第一時間發聲,在全縣范圍內緊急播發應急避險信息以及地震信息實時播報,應急調度指揮運行快速有效,收訊群眾及時預防撤離,瑪曲縣無人員傷亡情況。
(三)聚焦服務“三農”,大力助推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為鄉村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甘肅省各地已建成的應急廣播系統、村村響系統,能夠結合本地實際,在服務“三農”工作中紓解民困、提升民智的作用發揮日益明顯。
關注“三農”熱點,解讀“三農”政策,推廣致富經驗。促進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例如,甘肅省通渭縣應急廣播平臺在每年秋后利用傍晚時間為全縣18個鄉鎮、332個行政村“語音傳授”“土地覆膜保墑”、種植、養殖等技術要領及注意事項。
發布惠農信息,解決就業、銷售滯銷農產品等難題。北方地區春耕后,農村大批青壯年在家待業。甘肅省各地相關部門利用應急廣播宣傳招工信息、農產品供需信息,如定西市、隴南市充分利用應急廣播協助勞務部門將大批青壯年輸送到福建、青島等地區的工廠,并幫助他們根據各自特長找到了心儀工作;天水、平涼等地部分縣(區)鄉鎮因農產品種植結構調整不及時,導致農產品積壓庫房。對此,應急廣播開拓了多個銷售渠道,解決了農產品積壓問題。
促進本地旅游產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臨夏、隴南、甘南等地針對鄉村旅游景點、美麗鄉村示范點地域廣、人員活動密度較大等特點,創建了高效、靈活的應急廣播服務,更好地滿足了緊急疏散、事項通知、尋人尋物等公共廣播服務需求。例如,甘南州瑪曲縣阿萬倉濕地公園、東鄉縣布楞溝村通過應急廣播平臺播放背景音樂、旅游注意事項、當地特色文化等內容,為游客營造一種溫馨舒適的鄉村生活氣息。
三、對運行服務問題的思考
甘肅省36個深度貧困縣應急廣播體系建成后,發揮作用突出,社會經濟效益明顯,但在運行服務中仍存在幾個亟需破解的難題。
(一)終端在線率不夠穩定,影響應急廣播正常運行
終端在線率是衡量應急廣播終端是否正常工作的關鍵指標,在線率越高體現終端工作正常率越高,傳輸鏈路故障率越低,終端覆蓋范圍越廣。據調查,大部分縣(區)的應急廣播終端在線率在80%至90%之間,但是極少數低于80%,主要原因是村級應急廣播終端在村委會接電,工作人員上下班開關電源時,誤插拔電源插頭造成,其次是傳輸鏈路故障。
(二)信息渠道不暢,缺乏協調整合機制
目前,甘肅省大多數縣(市、區)氣象、自然資源、地震等這些提供預警消息源的部門,未將消息源協調整合到縣應急廣播發布平臺,并且,氣象、自然資源、地震等部門在部分鄉鎮、行政村村部安裝的終端大喇叭多達8~16個,個別村達24個之多,造成公共資源的重復設置及浪費。
(三)服務范圍受限,抗干擾能力較差
當前全國各地大部分基層應急廣播系統的建設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終端布置主要是大喇叭為主,針對城市地區的應急廣播建設較少。
傳統應急廣播受傳輸線路堵塞、外部干擾、多平臺交互使用、覆蓋區域受限、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等因素影響,不能最大化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四、加強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實踐策略
(一)加大紓困資金支持力度
將應急廣播長效服務納入縣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購買目錄,從而保證應急廣播長效服務良性化發展;各縣(區)主管部門宜聯系接入信息預警發布的氣象、應急部門,籌措解決部分應急廣播維護費用。
(二)強化維護業務培訓
一是加強對村級管理員的操作維護培訓,全面掌握設備電源和寬帶鏈路的維護常識。二是在維護經費暫未落實的情況下,還要加強縣(區)平臺和鄉鎮、村平臺,傳輸鏈路的維護,不斷加強對操作人員的培訓。
(三)協調出臺系列配套政策
為解決預警消息源接入廣電應急發布平臺統一由廣電終端大喇叭發布消息的相關問題,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臺的《應急廣播管理暫行辦法》,各地廣電行政管理部門應積極向本地黨委、政府匯報,由縣級政府統一出臺協調預警消息源對接或發布部門的文件。
(四)探索多種播出體系、模式
各城區應汲取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成功的經驗,積極探索建設適合城市環境的應急廣播體系。
拓展信息服務方向。結合城市運行特點,運用應急廣播服務于城市管理、智慧社區、便民生活、安全管理、衛生防疫等多個城市建設、管理方面。
提高信息推送精度。考慮城市人口密集,應根據各類人群所處的不同地域空間(如商場、學校、公交樞紐、隧道、工業園區等)的特點,制定精細化信息發布策略,提供有針對性的應急信息指導。
豐富信息傳播渠道。構建多元發布渠道,綜合利用衛星、有線、無線等多種信息發布手段,采取單獨補點、系統對接、終端適配、新媒體擴展等終端接收展現方式,覆蓋車載收音機、手機APP、重點城區戶外音柱等,并與已建成的戶外大屏、校園廣播、商場廣播、公交、地鐵移動電視等對接。
(作者:甘肅省廣播電視局無線傳輸中心高級工程師)
【重磅】冰城論道PPT資料來襲,“碼”上下載: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