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提交了《關于加強對傳播知識類短視頻進行監管的提案》,建議提高傳播知識類短視頻的發布門檻,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對涉及重要政策解讀和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內容,創作者要擁有相關資質。
應當看到,為了滿足廣大網友快速直觀獲取新知的需求,當下知識類短視頻的一大特點就是理解門檻相對較低:短視頻創作時往往會對專業知識信息進行觀點重組和“降維表達”;為追求流量,還可能刻意使用更具沖擊力的語言和畫面——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提煉失準與解讀謬誤往往滋生,嚴重誤導公眾認知。
從傳播學“休眠效果”的理論視角來看,即便這些信源自身可信度較低,但隨著時間推移,虛假性、誤導性內容的傳播效果反而可能升高,誤導人們的思考判斷。對短視頻加強分級、分類、細化管理,根據情況給創作者設定“準入門檻”,就是要從內容創作根源著手展開“源頭治理”,也將倒逼創作者向更精細化、專業化的領域潛心發展。
目前來看,互聯網“專家隊伍”魚龍混雜,有些人僅靠視頻里的服裝道具騙取大眾信任;有些人缺少專業資質就敢夸夸其談、行醫開藥;還有些人仗著一點專業背景發表個人看法,又被精心包裝成“權威觀點”……某些機構、媒體乃至個人發表“專業意見”的身份和手段“花樣翻新”,難以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面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及平臺不僅要在監管治理上發力,還要主動為短視頻受眾拓展一條獲取權威知識的渠道,對“冒牌專家”展開正面回擊。在具體做法上,平臺可以邀請官方機構、專業權威入駐,或是吸納專業優質內容創作者組建團隊,以平臺力量輔助其短視頻創作推廣。此外,有關部門及平臺還可以積極優化用戶監督舉報渠道、效率、反饋機制,例如將受到較多質疑的短視頻打上“存疑”標簽,充分發動用戶力量,讓虛假性、誤導性內容更難遁形。
當然,在對涉及政策解讀、醫療健康等方面內容的知識類短視頻進行從嚴治理的同時,也要適度給予社科人文、生活科普等短視頻內容創作者更為寬容的產出空間。在這個泛知識領域中,很多兼具專業水準和真誠態度的創作者可能并沒有“專家頭銜”,如果我們仍以類似的“專業門檻”加以約束,可能會挫傷短視頻創作積極性,也會對知識傳播分享的良好內容生態產生消極影響。
從實踐角度講,各方還需充分把握泛知識領域短視頻的專業化、垂直化、細分化特性,對相關制度規定進行靈活調整和持續完善。
【重磅】冰城論道PPT資料來襲,“碼”上下載:
責任編輯:胡笑柯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