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媒體融合已經走過十周年,在加速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新的業態、場景、案例、模式不斷涌現。
《第一季度廣電媒體融合報告》從五個方面解讀廣電融媒最新發展態勢:融媒體新產品持續上新、相融共生激發活力、“AI+廣電”邁出重要一步、“報臺融合”系統重構正當時、新型主流媒體破繭而出。
【資料圖】
01
新業態、新場景、新技術
融媒體新產品持續上新
每年的兩會主題報道都是檢驗主流媒體融合水平、成果的試驗田,主流媒體在表現形式、創意策劃、內容模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比拼,兩會融媒體產品也成為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的生動實踐。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虛擬人、數字人加速在廣電領域鋪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超仿真主播“AI王冠”再次與“本尊”攜手,SMG融媒體中心虛擬主播申?雅與記者冷煒跨次元聯手帶來兩會觀察,山東廣電首位超寫實數字主持人“海藍”在虛擬空間實現與海藍“面對面”對話。
不難看出,隨著AIGC元年的到來,AI技術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成為兩會報道一個新的亮點。《【兩會詞云圖】“部長通道”透視中國發展前行力量》將兩會現場實景畫面與虛擬“詞云”視覺呈現進行穿插剪輯;央視網首次將AIGC與主題主線報道相結合,推出創意微視頻《AI繪意中國》。
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心適時推出SVG交互圖文《政府工作報告點到北京這些大事兒!互動長圖看北京新時代發展……》;湖南廣播電視臺風芒APP原創新媒體產品《飆·湖南》采用“時間+數字+圖景”的創新表達。
媒體融合是一個生態系統創新再造的過程,時下短視頻成為了媒體融合的主賽道,為媒體融合注入了強勁動力,也成為主流媒體挺進互聯網主陣地、主戰場的“入場券”。
比如,北京臺創新推出了《代表Vlog:跟著北京團代表出發,去人大開幕會》《三八婦女節,您收到一份來自北京團女代表的問候》等視頻作品;河南廣電《甲骨文申請上兩會》短視頻選取“倉、火、車、民、森”五個文字,利用元宇宙數字還原技術;安徽廣電推出的短視頻《從春天出發 時光向前 安徽向上》傳播不俗。
兩會融媒體產品持續上新,新業態、新場景、新技術不斷涌現,不僅釋放了媒體融合強勁動力,也是主流媒體著力實現“內容可及”的新嘗試。
正如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王曉紅所言,“要實現內容的可及,不能只簡單說內容的抵達叫可及。內容的可及應該是真正能夠被接受,甚至能夠形成強勁的轉發力量。”
02
一體化運作
相融共生激發活力
媒體融合不僅僅是內容邏輯的轉變,更需要相應配套的體制機制、薪酬改革、組織架構。媒體深度融合,人才是關鍵,不少廣電媒體通過多種形式激發了人才的活力和潛力。
為進一步落實好總臺2023年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慎海雄同志在總臺工作會議上關于“讓有為者有位”,“讓優秀干部員工特別是年輕人盡快有歸屬感”的報告精神,總臺人事局以“玉淵譚天”團隊為試點,開展重點崗位外包人才招聘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優秀外包人才引進方式。
河南廣電整合文藝部、紀錄片工作室、精品廣播劇創作部及大象融媒體技術有限公司,重新成立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優化進行一體化運作,并經過二次優化成立了18個導演工作室,引入淘汰和競爭機制。
“揭榜掛帥”制度是湖北廣播電視臺(集團)內容生產機制的一次自我革新,打破了過去以頻道為生產單位的舊有模式,對重點項目在全臺“張榜”征集生產團隊,由臺(集團)編委會直接對接項目組。
伴隨著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廣電媒體通過大刀闊斧改革帶動組織內部創新和管理創新,在一體化運作中實現融合共生,融合化的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呈現新面貌。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逐步探索從“板塊制”到“大中心制”的改革路徑,根據定位、資源、特點,整合廣播電視、網絡平臺以及技術部門,打破原有人力資源、財務管理、播出平臺、采編資源、經營創收的限制,構建融為一體、調度有力、高效協同的新機制。
芒果TV與湖南衛視雙平臺管理團隊實現了交叉任職,廣告、綜藝、電視劇、衛視總編室等統一了分管領導,并且在實際管理中也合二為一;廣東衛視為觸電新聞提供內容,觸電新聞也為廣東衛視提供服務,內部融合使二者的統籌協同機制運轉更加順暢。
03
數字技術深度融合
激發新動能
面對進一步加快推進廣電視聽媒體深度融合,構建大視聽傳播新格局的迫切需求,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推動下,內容的生產與傳播呈現出新的趨勢,而AI技術的植入,也已成為廣電媒體布局的重要一環,新技術激發媒體融合新動能。
日前,包括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貴州廣播電視臺《百姓關注》等媒體機構,宣布成為百度“文心一言”首批生態合作伙伴。
以貴州廣播電視臺《百姓關注》、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湖北經視為例,廣電媒體使用“文心一言”后,可通過抓取、分析網絡熱點來及時發現新聞線索;對以往數據進行整理歸檔,給新聞采編人員提供更好的數據和資訊服務;把數字化內容變為數據化內容,建立起用戶的個人數據模型等,打造全新的廣電媒體內容生態。
多家主流媒體官宣接入文心一言,成為生態合作伙伴,成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又一次標桿事件,是主流媒體與新技術的又一次碰撞與相融,這一定程度上表明,主流媒體已經建立起一套媒體融合的快速反應機制,能夠在最短時間參與到新業態中。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在媒體融合轉型的浪潮中,廣電媒體積極搶占元宇宙賽道,以自主可控的技術推動廣電媒體深度融合。
芒果幻視以工匠精神鍛造出了一支66人組成的“鐵軍”團隊,并嘗試以自主可控的技術為芒果系在元宇宙賽道探索出一條媒體融合轉型的全新路徑;
2023年1月,河南廣播電視臺 “大象元”元宇宙平臺正式啟動。平臺將納入全息投影技術、三維制作、大空間定位、動捕系統、CAVE成像、VR、AR、MR等多個前沿技術;
山東廣電元宇宙創新實驗室已推出包括超寫實數字孿生空間、高仿真超寫實數字人、功能性數字人、元宇宙會議、元宇宙展會、元宇宙黨建等服務。
04
融媒體中心陸續掛牌
亟待系統重構正當時
2022年,中宣部、財政部、國家廣電總局曾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遴選60家市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單位。進入2023年以來,又有多家地市級融媒體中心陸續掛牌成立:
2月21日上午,金華市新聞傳媒中心、金華市傳媒集團正式掛牌成立;2月18日,吉安市融媒體中心揭牌成立;2月16日,駐馬店市融媒體中心掛牌,掀開了駐馬店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篇章;2月1日,由來賓日報社和來賓市廣播電視臺兩家市屬媒體整合組建的來賓市融媒體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1月19日,麗水市新聞傳媒中心(傳媒集團)正式掛牌成立;1月9日,嘉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傳媒集團)掛牌成立;1月7日,呼和浩特市融媒體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相對省級媒體,“報業+廣電”這種跨媒體融合模式在實踐中以市級媒體運用最為普遍。在廣電的兩級生態環境中,媒體融合進行得越徹底,廣電與報業之間的媒體界限就約模糊,而在官辦媒體的環境,也更容易促使這兩大傳媒機構的合并。
在地市級媒體融合過程中,在淘汰冗雜的同時,充分運用報臺的原始積累,在優質資源上提質增效,打破報臺之前各自為戰,多頭并存,內耗嚴重的現狀,將同類型資源進行整合放大一體效能也成為報臺融合的題中之義。
一某地級市融媒體中心負責人表示,報臺融合,人員機構合并可能會遲一步,首當其沖的往往是移動傳播主陣地融合。在報紙電視各自為政的年代,同一城市不同媒體甚至同一媒體會同時開發運營多款客戶端。
報臺合并,大多數情況下,媒體客戶端會面對重新選擇:多端留一、多端合一或者推倒重來。合并后,媒體多半會以其中一個APP為主,將其他媒體原有應用的部分功能擴展集成于其中,其他APP多年積累的數據及用戶也會盡可能遷移過去,有的城市則會將所有媒體的原有APP全部停掉,重新辦一個新的唯一媒體客戶端。
05
媒體融合十周年
新型主流媒體破繭而出
2014年通常被稱為“融合元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表明推進媒體融合由行業層面上升到黨和國家戰略層面。
自2014年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媒體融合已經邁過十周年。一季度,融媒領域除了業務層面的一系列相關改革外,在主管層面的表彰和引導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
今年全國兩會,“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被首次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此前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及“媒體融合”;“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也是新提法,此前政府工作報告提法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根據《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中宣發〔2022〕14號)的安排部署,中央宣傳部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編制了《市級融媒體中心總體技術規范》《市級融媒體中心數據規范》《市級融媒體中心接口規范》《市級融媒體中心網絡安全防護基本要求》《市級融媒體中心技術系統合規性評估方法》等5項技術標準規范。
在實踐中,更多的媒體融合新模式、新業態、新案例不斷涌現。比如,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依托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整合東北網和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打通省市縣三級融媒體平臺,優化資源配置,在全國率先組建省級全媒體中心。日前,中央編辦正式批準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加掛黑龍江省全媒體中心牌子。
在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現場,成都廣播影視集團宣布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成都廣播影視集團開啟實質性運營,成都市廣播電視臺產業建設“提能升級”落下關鍵一子。
從“推動融合”到“加快推進、深度融合”,我國媒體融合進程正邁入新階段。錨定發展方向,新型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媒體融合已邁入智能化進階的新階段。
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郭全中看來,目前國內大多數媒體還停留在“小融合”和“中融合”的層面,而大融合思路則要求媒體要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當中,尋找新的稀缺資源,譬如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再通過重構用戶連接,加強服務能力,重構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從這個層面來看,很多媒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