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紀錄片的發展史上,2016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突然走紅,成功吸引年輕觀眾注意的同時,也讓行業重新審視紀錄片的價值。
(相關資料圖)
此后,電視臺、視頻網站加速布局紀錄片,《風味人間》《人生一串》《守護解放西》等精品頻出。
但在多數平臺的內容生態里,紀錄片至今依舊是面向圈層用戶的小眾品類。在視頻網站發布新片單時,紀錄片始終排在劇集、綜藝,甚至短劇之后,量級和關注度較低。只有B站對該品類有著前所未有的重視,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把紀錄片作為專門業務單獨舉辦發布會的平臺。
5月10日,一場主題為“記錄即有光”的紀錄片發布會在上海舉辦——這是B站第二屆紀錄片發布會。會上,B站發布了包含36部紀錄片作品的片單,并宣布了“探照燈計劃”和“恒星計劃”,將與更多創作者共同探索該品類供給。
截至目前,B站已經累計播出紀錄片4718部,出品紀錄片122部,不乏《未來漫游指南》《眾神之地》《但是還有書籍》等優質代表作。過去一年,B站累計紀錄片受眾已達1.6億,總觀看時長超過1.88億小時。
如今的B站再次站在了新的起點。發布會上,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發表主題講話,談到“好的紀錄片能夠為一地、一物、一事、一人升華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這是紀錄片巨大的商業價值空間”,并表示B站將繼續堅定投入紀錄片,持續豐富內容供給,持續擴充觀看人群。
此外,B站還發起一場圓桌會談,直面行業痛點,探討新場景下紀錄片的發展之路。從李旎的演講到圓桌會談,紀錄片從業者都在傳遞一個重要信號——這一品類需要打破創作限制,不斷延伸題材的邊界,培育更廣闊的市場。
觀眾愛看什么?
最初,紀錄片的內容生產主要聚焦在電視平臺,創作基調比較嚴肅冷酷,接受門檻也較高。視頻網站、流媒體到來以后,開始尋求更契合當下傳播語境的年輕化表達,紀錄片因此實現了選題的外延和形式的拓展,慢慢成為一扇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的窗口。
但外部意識的轉變似乎遲于現實情況的進展。過去幾年,在大眾層面真正具有討論度的紀錄片作品類型依舊是自然大片、歷史故事和美食,這也造成各方創作者蜂擁而上,陷進同質化、模式化的題材困境。
究其原因,一是視頻網站剛開拓紀錄片領域時,絕大多數是通過購買海外版權填充生態,偏愛引進自然風光這種流行且典型的紀錄片,比如《藍色星球》《王朝》。二是網生紀錄片全面爆發,其中能夠形成大眾化傳播的作品基本是《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人生一串》這些美食題材。
當然,紀錄片創作者也在嘗試重新解構經典題材,通過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技術制造視覺奇觀,《風味人間》借此向觀眾呈現過皮蛋、火腿、馬腸等產生風味的過程。
可惜,這些革新并未擺脫創意雷同。我們沒有意識到,紀錄片的敘事模式和視聽語言都已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首先,觀眾對這個品類的關注不再局限于一種或幾種題材,早已延伸至歷史文化、自然、科學、犯罪等領域。
2019年,國產紀錄片《守護解放西》在B站上線,將鏡頭對準嚴肅的警務題材。不同于傳統紀錄片,這部作品給外界提供了觀察派出所的獨特視角,其中既有真實案件的記錄,亦有復雜人性的審視。目前,《守護解放西》站內總播放量將近7億,前三季豆瓣均分高達8.7。
紀錄片觀眾追求多元化審美,這種趨勢在全球紀錄片市場都有體現。2021年,英國紀錄片《克拉克森的農場》播出,收獲了超高熱度和不俗口碑。該節目講述了杰瑞米·克拉克森經營農場的體驗,整體的創作基調輕松活潑,能給人解壓和治愈的觀看體驗。《克拉克森的農場》首季豆瓣評分突破9.6。
這種趨勢也體現在今年B站公布的紀錄片新片單里,其中涉及歷史、自然、罪案紀實、刑偵等豐富多元的題材。
其中,《閃閃的兒科醫生》是一檔治愈系醫務紀實節目,記錄兒科醫生們“升級打怪”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填補了國內同類題材紀錄片的創作空白。
而針對人文、歷史這類熱門題材,B站開始嘗試更具實驗性和先鋒性的設定,其自研紀錄片《歷史那些事3》在延續前兩集風格的基礎上,以“紀錄片+小劇場”的獨特形式解析歷史里的人和事,努力尋找知識性、娛樂性和傳播性的最大公約數。
種種跡象表明,紀錄片表達方式不如故事片豐富的刻板印象正在慢慢被破除。
在圓桌會議上,《小小少年》總導演、《了不起的實驗室》總導演孫超提到,B站用戶對科學、知識等內容都頗有興趣,使其有了更多創作空間。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負責人秦博則表示,真實是紀錄片的可貴特質,而技術革新下的真實變得容易獲取,這無疑是新的創作趨勢。
以真實作為骨架,在此基礎上,創作者嘗試更多題材風格、敘事模式、視聽語言,更能源源不斷地打造精品內容。
誰是紀錄片的受眾?
長久以來,紀錄片的用戶畫像都比較清晰簡單,呈現精英化、小眾化、熟齡化等特征。隨著網生紀錄片不斷發展,年輕化的創作理念持續滲透,其核心受眾才逐漸向年輕群體轉移。
央視與藝恩聯合發布的《2022年紀錄片年輕用戶洞察報告》顯示,多元、精品的紀錄片內容受到90后、00后為主體的年輕用戶追捧,調查中,八成以上的年輕觀眾都表示愛看紀錄片。
這種用戶變化對創作端的影響非常直觀:一方面,《寵物醫院》《人生一串》等紀錄片因找準了年輕群體關注的內容缺口,成為垂直類的圈層爆款;另一方面,內容創作者全力爭奪年輕群體,上游優質內容的供應大幅提升。
不可忽視的是,這也導致了題材同質化、用戶審美疲勞、無法培育新用戶等問題,不利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創作生態。
對談過程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教授、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表示,部分創作者過于追求流量熱點,陷在短視、迷離、失態的困境里,導致紀錄片品類難有創新。而BBC Studios 大中華區大客戶及品牌合作總監王小欣則強調,紀錄片應該屬于全人類。
用戶市場也已流露出旺盛的消費渴求。2019年底,B站曾上線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講述在碎片化時代,主角們依舊保持讀書的習慣,以此喚醒大眾對閱讀的反思。這部紀錄片采用平民化的敘事視角,在娛樂性和知識性之間尋找平衡,也構建起了可供觀眾溝通交流、平等對話的窗口。
很顯然,這部紀錄片不只是吸引年輕觀眾,在各年齡層用戶都有較高的關注度和話題度,甚至給家庭學習提供了難得機會。同樣,《歷史那些事》《人生第一次》《“字”從遇見你》等紀錄片也都能給普羅大眾提供學習新場景。
其實,B站早在去年的紀錄片發布會就曾提出,紀錄片是知識類的頭部內容,強調這是B站的終生事業。而在今年發布的片單里,也有《但是還有書籍3》《了不起的實驗室》《是壞情緒啊,沒關系》等新作,將圍繞人文、科學、心理等泛知識領域輸出內容。
其中,《但是還有書籍3》將繼續以書籍為主題,講述寫書人、做書人、愛書人、讀書人的故事,給生活在快時代的人們帶來一份新的閱讀指南。
這些用戶洞察的背后,不只是B站打造文化生態的機會,更是紀錄片發展的機會。在滿足年輕審美的前提下,主動挖掘更多大眾化的內容,方是紀錄片的立身之本。
我們為何看紀錄片?
黑格爾曾指出,藝術最重要的一方面從來都是尋找引人入勝的場景,也就是尋找可以顯現心靈方面真正意蘊的那種場景。
任何文娛品類的爆款都能做到正向價值觀的輸出,它們的流行則是由大眾情緒所推動。這在劇集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漫長的季節》《蒼蘭訣》《人世間》等作品的熱播,無一不是在情緒價值上做到了極致。
紀錄片也該如此。回顧這一品類的發展歷程,其中頗為重要的轉折點是——作品不再癡迷精英化,逐漸打破陽春白雪、自上而下的輸出觀點和信息的創作策略,轉向強調人文關懷和精神共振。這是為紀錄片祛魅,讓其從根本上貼近大眾、走向大眾。
具體到美食紀錄片,創作者不再只關注高級的、精致的餐桌文化,越來越熱衷呈現人間煙火氣,開發了《人生一串》《尋味順德》《早餐中國》等佳作。與此同時,美食紀錄片除了提供視覺享受,越來越強調撫慰凡人心。
具體來說,《人生一串》跳脫宏大的敘事,轉而通過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勾勒燒烤江湖,并在其中融合進人文思考。諸如金句“用心,以心得心,以心換心”,既是燒烤老板的生意經,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哲學。
再比如萌寵紀錄片,《寵物醫院》《了不起的寵物醫生》等作品通過呈現生命的脆弱、衰老和消失,無形間治愈和撫慰著孤獨個體的內心,也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同樣,《小小少年》《人生第一次》一類紀錄片將敘事重點放置于個體身上,最終描摹出社會現實肌理,給予了觀眾足夠的思辨空間,找到了與大眾情感共鳴的有效路徑。其中,《小小少年》成功獲得第27屆白玉蘭獎最佳紀錄片獎,這是白玉蘭獎首次將這一獎項頒給網生紀錄片。
說到底,人文內容的本質就是回歸人的本位,自然地講述一個個真實的、鮮活的故事。這種根植于小人物生活的內容,從本質上就是普羅大眾的。
從B站的新片單來看,《全體村民請注意》《向設計提問》《恰好是一天》《他們是如何賺錢的》《是壞情緒啊,沒關系》等作品其實沒有所謂的“類型用戶”。
談及紀錄片價值,嗶哩嗶哩紀錄片總監制張元強調,要讓觀眾從中找到樂趣,“照亮人生、照亮生活”。
事實上,當紀錄片的創作從題材主導轉向價值傳遞時,新的增量市場將被打開,優質內容也擁有了被看見、被欣賞的可能性。
對于內容創作者而言,創新應當是探索的永恒命題。國產紀錄片想要成為長盛不衰的文娛品類,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就不得不繼續拓寬和提升自身邊界與格局。
責任編輯:胡笑柯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