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1日,第12屆中國電視藝術創新峰會開幕。在新時代中國電視藝術創新創作暨飛天獎星光獎金聲獎高峰論壇上,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發表了題為“劇集創作:反映現實生活與凝聚精神力量”的主旨演講。以下是李京盛的演講全文。
現實題材是近年來劇集創作取得成就最大的一個題材領域,精品迭出,好評不斷,觀眾喜歡,專家認可,并在繼承以往經驗和成就的基礎上,許多作品都實現了思想上的提升和藝術上的突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現實題材的創作成就可以概括為以下六點:一是數量在總體占比上的增長,二是質量的提升,三是題材內容的豐富,四是風格手法的多樣,五是表現形式的創新,六是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增強。這六點既為現實題材創作贏得了口碑和聲譽,又贏得了流量與市場,同時顯示出這一題材獨特的魅力。
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的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是二十大報告中對優秀文藝作品提出的兩個本質性要求。就前者而言,它體現了文藝的百花齊放和豐富多彩,就后者而言,則是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需要文藝發揮出凝聚人心的作用。
如何在現實題材創作中發揮“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是當下現實題材創作面臨的時代之問。在此,我想提出四點思路,供大家參考和指正:
現實題材創作要努力凸顯國家與時代發展的進步
以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成就為基本選題,以大歷史觀和大時代觀為整體視角,以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以及在重大領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為堅定立場進行記錄和書寫,從而體現出時代發展進步的力量,這是現實題材創作中增強精神力量的核心動力。像《山海情》《功勛》《我們這十年》等優秀作品,都體現出了這種力量。同時,在體現時代發展進步力量的劇集創作中,既要避免“題材決定論”也要避免“主題決定論”。
現實題材創作要努力表達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素材,從家庭、情感、職場等現實生活的多個角度和層面進行創作,表達大眾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感悟,探討生活的意義,體現平凡中的美好和面對困境的堅強,從而激發出對生活的熱愛、勇氣和責任,這些都是現實題材作品中體現出的“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力量”在劇集創作中要避免變質和淪為僅僅展示生存技巧、職場攻略和進階之道,也不一定要成為所謂的人生贏家才能證明自己。“生活的力量”在價值定義當中應該是有著較高“段位”的一種人生態度與境界,它的價值坐標是人生的胸襟與懷抱,不能被財富定義,不能被階層定義,也不能被成敗定義。
“生活的力量”在許多優秀現實題材作品中都曾閃耀出灼熱的光芒:《人世間》中的平民子弟周秉昆、《我們的日子》中為下一代承擔著生活重擔的姥姥、《我在他鄉挺好的》中的城市打工者喬夕辰、《風吹半夏》中的個體創業者許半夏、《三體》中的科學家汪淼、《漫長的季節》中的火車司機王響,還有最近正在熱播的《溫暖的甜蜜的》中的南飛等等……在這些身份不同、職業不同、境遇不同的人物身上都有著一種共同的“生活的力量”。
要挖掘、提煉和展示出作品中“生活的力量”,就必須做到深入生活、思考生活和藝術地反映生活。同時要避免以下四種創作傾向:一是不能懸浮于生活之上;二是不能簡單地復制生活,所謂原生態的真實不是本質真實和藝術真實;三是不能回避和粉飾生活,要敢于面對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四是不能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日常之外還有大千世界,尋常之上還有人的胸襟與氣度。
現實題材創作要努力開掘人民大眾內心深處蘊含的美好人性
揭示人性深度是古今中外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近年來國產劇集創作中,探討和表現人性深度的作品都曾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特別是在一些以懸疑、案件、反腐和掃黑除惡為題材的劇集中,這類作品對人性的探討體現出了現實題材創作手法中冷峻和凜冽的風格,具有現實銳度,并被大眾所關注,從而增強了作品的震撼力和傳播力。
人性之中善與惡,崇高與卑劣的相互交織、相互見證與相互轉換構成了人性的復雜本質,正是這種復雜性給文藝創作提供了巨大的表達空間,有著強大的魅力。當下的創作者在探討人性話題時,既可以表達人性尊嚴,也可以揭示人性的潰敗,在這一點上創作者可以根據當下的時代特點和社會情緒進行選擇。但是,中國電視劇中最擅長講述的人性,還是體現在普通人的正直善良、純樸堅韌、拼搏互助、理解通達等方面,以及人性中向上和向善的力量。這些構成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和人性特征,又被打上鮮明時代印記的人性故事,在許多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中都被作為一種力量而呈現,特別是在涉及一些美丑交織的人物關系、是非難辯的情感糾葛、個人內心難以解脫的掙扎與困惑的戲劇矛盾時,處理上也往往借助了美好人性的力量。如:《幸福到萬家》中何幸福和村長一家人之間是非恩怨的和解;《人生之路》中高加林與冒名頂替他上大學的高雙星之間仇怨的平復;《人世間》中光字片平民家庭之間產生的矛盾糾葛的最終化解;還有《漫長的季節》中,火車司機王響十八年來深埋心底的喪妻喪子之痛,最終讓他喊出“往前看,別回頭”這句與過往傷痛告別與自己和解的儀式,都不僅是戲劇邏輯的推演,更是中國人內心深處人性底色的善良和自省的力量。這種人性表達,向觀眾傳達的既是人間美好,也是世道人心。
這種美好人性越是在小人物身上,越能放射出灼熱光彩,《大考》中身處困境的縣中學師生彼此之間給予的溫暖;《裝臺》中刁順子在自身落魄的窘境中還努力在為弟兄們討要工錢;《大山的女兒》中的黃文秀主動赴山區扶貧……在現實題材劇集中,這些普通人物身上的人性之光有時雖然微弱,但他們匯聚成的溫暖明亮的色調,也會讓人感受到人性中煥發出來的精神力量。
現實題材創作要努力提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文藝作品之所以能給予人們精神力量,是通過藝術性、審美性表達出來的。藝術性越高,審美性越強,精神力量的作用就越大。因此,提升作品的藝術質量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應該是同一個維度上的目標和任務。藝術感染力有時不僅體現在內容上,也體現在形式的新穎和表現手法的創新上,是加大作品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比如《開端》《天才基本法》這種以超現實為表現手法,注入時間循環和平行時空等要素的作品,就曾煥發出這樣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時代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人性的力量、藝術的力量,這四種力量,都可以匯入當下現實題材創作,充盈在作品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之中,詮釋出作品的主題和立意,從而實現以優秀作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