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正式召開,大會期間在TD產業聯盟主辦的“第四屆5G千兆網產業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發表演講表示,5G商用幫助我國網絡性能進入全球前十位,固網更是高居第四,其中北京市固網寬帶速率位居全球第一。
此外截止今年4月底,我國5G基站已經達到273.3萬,占全球60%,占我國基站總量24.5%。5G用戶6.34億戶,占移動用戶總數的37%。鄔賀銓推算,到明年我國5G用戶數量占比將超過50%,到后年5G基站數量占比也將超過我國基站的50%。
應該說,隨著基站數量增加和用戶規模增長,5G開始進入投資回報期。但鄔賀銓表示,三大運營商2022年ARPU值增速均不到1%,網絡沒有顯著提升ARPU值。5.5G可能是破局的關鍵。
【資料圖】
5.5G三大價值
鄔賀銓指出,2022年用戶移動互聯網月戶均流量平均增長了18.1%,但ARPU值增速遠遠落后,其中中國電信增加了0.4%,中國移動也是0.4%,中國聯通增加了0.91%。5G網絡能力增強,但沒有幫助運營商提升ARPU值。當然,客觀來看如果沒有5G,ARPU值可能將繼續下降。
5G能維持ARPU值,但缺乏殺手級應用,無法帶來真正的體驗提升。同時,業界需要拓展5.5G。“有人說目前5G已經過剩了,為什么還要做5.5G?為什么能力還要進一步提升?”鄔賀銓表示,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面向消費應用場景,VR/AR和車聯網需要高帶寬、低時延,但一方面VR/AR產品成熟性、價格還沒有達到預期,車聯網的可靠性及政策法規限制了市場啟動;另一原因,目前在支撐VR/AR和車聯網業務中,5G能力不是過剩,而是仍嫌不足,5G-A(5.5G)負重而生。
其二,我國蜂窩連接數中物聯網已經占54.1%,“物超人”趨勢顯著,未來行業應用與智慧城市將加快物聯網的發展,同時輕量級、高密度、寬覆蓋、低成本、長壽命成為趨勢,5.5G將會在輕量級RedCap和P-IoT(無源物聯網)等方面發力,這是從對物的連接上提升5G的價值。
其三,5G之初雖然也提出面向工業應用,但面向消費應用的思路主導了系統架構設計,現在看5G還不能完全滿足工業應用對大上行帶寬、確定性時延、高可靠與精定位等要求,這是5G-A的市場機會,也是5G-A面臨的挑戰。
鄔賀銓強調,5G-A的周期是位于5G-6G之間,針對5G商用發現的問題,業界應面向2025年工業和VR/AR應用,進一步開發和釋放5G的潛能,為6G探路。5G-A跟5G比性能上有數量級的提升,目標是萬兆體驗、千億連接。同時,5.5G不是6G,在網絡體系架構上跟5G一樣,更多的是通過射頻等技術挖掘潛力。
5G的融合創新
面向5.5G演進,5G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鄔賀銓在演講中介紹了幾類技術。
5G與光通信的融合。5G將需要鋪設大量光纖,業界正在探索減少光纖的使用,以降低網絡建設成本,例如中國移動的半有源方案。再就是光纖本身技術創新,例如多芯光纖,可有效幫助解決一座基站鋪設數十根光纖的施工難題。
5G跟IPv6也可以很好地融合,IPv6具有多歸屬能力,不同業務走不同的路徑,5G也可以用戶面和控制面分離,兩者結合,可實現不同的網絡QoS,應用在公網、專網等差異化場景。用戶的手機不換卡不換號,可以按需訪問企業的內網和公網,保證企業數據跟個人生活數據的隔離,而且專網可以跨省。比如中國移動為寧德時代打造了一個“跨6省市+8基地+47廠區”全球最大跨省5G專網,實現了基于5G生產要素的全連接。
5G與工業互聯網結合,利用5G核心網用戶面和控制面分離的特點,企業不需要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自有云平臺和外部云,即可搭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此外企業還可以建設5G專網。
5G還有一個應用是星地融合,手機直連衛星,衛星具有基站能力,還可以集成核心網的能力,甚至邊緣計算能力也可以集成。低軌衛星直接聯系到終端,高軌衛星控制多個低軌衛星可以形成分布式天線,通過UPF上星實現本地交換,就不用繞到星關站,可以大大降低時延,滿足低時延應用需求。
5G當然還可以AI結合,比如通過AI實現智簡網絡,跨層優化、多流協同、智能開放,另外通過網絡健康檢查預警關聯、跨層故障地位,實現智能運維。利用AI可以架構一個數字孿生的網絡,實現云網融合、算網協同、通算融合以及通感融合等資源優化調度。在衛星方面,AI也可以在多個環節得到應用。
“5G以及5.5G,將和多種技術增進集成應用,實現融合創新。”鄔賀銓表示。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