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出品 | 搜狐汽車·視車學院
作者 | 王曉磊
攝像 | 董鵬
編輯 | 馬良
傳統燃油車時代讓我們評判一款車的好壞很簡單,無非是性能、空間、舒適。但隨著如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流行,直接套用燃油車的評價體系可能就不夠客觀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套新的評價體系,至于為什么,今天就讓我從技術角度帶大家解讀一下。
傳統車型的評測我們都很熟悉,比如考量性能的加速剎車成績、考量操控的濾振、噪音控制表現等。不過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流行,傳統的評測標準已經不能客觀地評價一款車的好壞了。隨著汽車座艙的網聯化,車內功能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座椅通風、加熱、按摩變成標配,刷視頻、點外賣、K歌已成常態;新能源車帶來的電氣化,讓加速測試的意義消失了——各個跑進5秒內,還有什么可測的?可以說幾乎顛覆了所有評價體系。所以針對這類汽車,推出新的評測標準就被提上了日程。
上周的“中汽中心新測評規程發布會”上重點發布了C-GCAP以及升級發布了C-ICAP1.1,也就是《中國綠色汽車評價規程》以及《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規程》,就是專門針對新能源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推出的新測試規程。
根據官方說法,現階段的新車產品,在這兩套評測體系下,拿5星有難度!原因則無論是智能網聯汽車還是新能源車,評判他們好壞的標準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共識。其中,針對新能源車的C-GCAP,重點在健康、能效、低碳三個方面,中間涵蓋了車內空氣、電磁防護、油耗(傳統能源汽車)、續航及充電(純電動汽車)、碳足跡等指標;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的C-ICAP呢,涵蓋汽車座艙交互、護航、服務三個維度。
可以明顯看到,有關一臺車好與不好的標準從“開”轉變為了“用”,其實也說明了現在汽車的發展方向,駕駛、操控表現的權重降低;乘坐、舒適的權重增加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