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廣電”)與阿里巴巴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前者堅持實施“智慧廣電”戰略,一直以“廣電云”為基礎,支撐跨屏、跨網、跨域融合的廣播電視一體化視聽享受和數字化智能應用。后者通過對前者的支持,將為政務、傳媒、文化、教育、科研等行業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行業解決方案。在阿里云飛天操作系統支持下,“廣電云”一期已上線了44類云產品,具備云原生安全防護能力。雙方將聯合推出基于釘釘的“廣電通”協同辦公平臺的對外服務,助力廣電生態伙伴企業和其他客戶實現全面上云。
在數字賦能經濟以及中國廣電加強廣電5G網絡建設運營、加速行業資源整合的背景下,小編以認為這一舉措將在云服務市場再度掀起波瀾。小編也在這里分析一下相關背景。
首先,從機構背景而言,早在2020年中國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時,阿里創投(與國網信通)就通過認繳出資為100億元成為該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入股比例為9.8813%,(與國網信通同時)位列中國廣電第二大股東。所以,這樣戰略持股愛當時就引發各種猜測。在此前中國廣電的各種舉措中(例如廣電5G公眾市場捆綁的服務包),作為戰略投資者的阿里,其身影似乎一直并未顯現。而此次亮眼,可謂意義非凡。
表為:中國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前五大股東
第二個重要背景,當然是云計算領域及其深度進展。各種跡象似乎表明:云服務日益成為數字中國背景下通信運營商的核心業務。因為,從寬帶中國時期的CDN到互聯網2.0的微信、(早期)云計算,電信運營商的短信服務、帶寬接入服務等核心業務一直被互聯網巨頭所旁路,但到了現在的數字中國與算力網絡時代,政企市場與行業智能化對應的云服務市場蓬勃發展,運營商則努力通過其國企背景重新奪回市場主動權。所以,在電信領域,沒有“云”已經不好意思出來“混”了。當然,當下的“云”服務,也不僅僅是IaaS、PaaS、SaaS等云計算范疇,更結合了“上云用數”、邊緣計算、“東數西算”、算網融合等思想。按照IDC 2023的數據,其中,中國電信天翼云不僅是國內最大的混合云,也還保持專屬云市場份額第一。尤其國電信業績推介材料顯示,天翼云2023年收入目標是達到千億元。從2022年財報看,三大電信運營商整體云計算收入均實現了翻番增長。
云計算競爭也是近期電信運營商領域的重頭戲。比如,此前中國聯通正式宣布與騰訊共同出資設立的云宙時代,中國移動也發布新型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數聯網(DSSN,Data Switching Service Network)及相關產品,而中國電信天翼云4.0算力網絡分發平臺“息壤”也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從這些情況看,三大電信運營商在“云+算力”的發展路徑是持續深入(海和不可回頭)的。但按照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23年1-4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三大運營商云計算業務收入同比增長“僅僅”50.7%——這被業內認為是“斷崖式下跌”,但小編認為這也表明,電信運營商云計算市場日益進入核心市場,技術難度繼續增強,產品供給體系與運營隊伍素質亟待升級。例如,近日中國移動宣布將打造“3+2+1”算力終端產品體系,其中“3”是打造云手機、云電腦、移動云高清三款瘦終端產品。
在上述云計算巨大前景和深度發展背景下,作為通信領域后來者的中國廣電,單槍匹馬殺入該領域,其技術實力短期內很難被認可,而中國廣電與阿里云的攜手,則或是中國廣電混合制背景下的一大殺手:前者具有國資及文化機構背景。后者在云服務的市場和技術實力毋庸置疑。兩者是否在云計算領域掀起新的波瀾?兩者未來合作情況非常值得關注。該合作或可類比中國聯通與騰訊共同出資設立的云宙時代?
第三個背景,正是中國廣電的最新舉動。6月30日上午,中國廣電數字化賦能大會在京召開。大會舉行了中國廣電全國固定語音業務網、全國互聯網骨干網(CBNET)、全國內容集成播控平臺開通上線儀式。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小偉指出,上述兩網一平臺開通上線,是廣電5G網絡服務啟動以來廣電網絡能力的又一次重大升級,標志著廣電網絡具備承載國家文化專網的基礎能力。
事實上,既然要致力于“數字化賦能”,當然不能缺少云計算服務,特別是在具備了骨干網、內容平臺(包括內容播控平臺和內容匯聚平臺)之后,加上云服務正是數字化賦能之所必然。類似的,此前在5G頻道推進方面,中國廣電上發布了5G云TV產品。這一云服務產品是融媒體服務跨終端、跨傳輸渠道之所必需(或許云服務還進一步促進軟終端發展),是確立5G頻道總平臺地位的需求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