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總臺“中國大會”系列又上新了!柴米油鹽創意放飛的“花young美食賽道”,童真表達觸發圈層共鳴的“花young動漫賽道”,情懷真摯盡顯人間百態的“花young劇作賽道”……一個個充滿“花young”的短視頻作品,展現了多姿多彩的“花young”中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季播融媒體節目《中國短視頻大會》每周五晚七點半在總臺央視財經頻道、央視頻、央視網等平臺同步播出,不僅為廣大的短視頻創作者們組了一個“高端局”,更以“花young”為核心詞,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花young”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總臺節目組以央地聯動、大小屏聯動的融合模式,在多平臺全端口開展直播,并借助多種新媒體渠道傳播優質節目作品。同時,節目組探索搭建創作者榮譽體系和短視頻評委體系,努力發揮短視頻創作“風向標”和短視頻生態“孵化器”的功能。
截至目前,節目共收獲全網熱搜近80個,節目相關話題的微博閱讀量超5億,全網視頻播放量累計超6.9億。網友點贊:“小小的短視頻,有大大的智慧,有大大的情懷,更在天寬地闊的社會實踐中釋放著大大的能量!”
這young看中國
匯聚短視頻里的“滿漢全席”
如何開好這場以“短視頻”為名的大會?
答案是:先成為“短視頻深度用戶”。
為了更好地了解短視頻生態,節目組在近一年的策劃時間里,人均每天都要刷幾個小時的短視頻,從而深入了解入圍創作者的作品,對他們在各個平臺的作品如數家珍。同時,節目組與行業相關專家、資深從業者舉行多輪策劃會議,咨詢多家頭部MCN機構,以新媒體思維切入新媒體賽道。
通過長時間的研究與探討,節目組最終確定了美食、動漫、運動、時尚等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八大垂類內容賽道,各賽道的“年度榮譽創作者”可以來到節目現場進行展演和分享,向觀眾展示短視頻中的“花young”中國。
節目組以真善美為導向組織《中國短視頻大會》,讓觀眾們感受到其中充沛的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虎躍龍騰的百姓生活圖景、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成果……都是節目滿懷熱忱、希望講給世界的核心主題。
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潘姥姥”團隊,用鄉村做菜的煙火鏡頭,把家鄉的美食美景展現給更多的人。他們用短視頻這一“新農具”講述鄉村故事,透過他們熱氣騰騰的鏡頭,人們可以感受到鄉土中國的真實、純粹和溫暖。
“拾藝博士”的創作者走的是“美食考古路線”,他從古代典籍中吸取創作靈感、復原經典美食,努力尋找美食與不同藝術形式間的連接,讓源遠流長的中華美食以更加雅致、更有書韻的模樣展現在大眾面前。
“我們的冷暖人生”的創作者選擇將鏡頭對準身邊的普通人,用一碗面訴說世間冷暖,表達深沉父女親情。他們去菜市場、面攤挖掘鮮活素材,用充滿溫情和愛意的眼光洞察社會百態,繪寫人間煙火里的世道真情……
節目組用心感受每個作品,深度對話優秀創作者,發掘短視頻內容的審美趣味和文化情思,匯聚出讓時代的色香味直沖心底的“滿漢全席”。
這young講故事
集合短視頻中的“民間高手”
當返鄉創業者遇上鄉村姥姥,會碰撞出怎樣的創作火花?警察如何用短視頻創新警務科普方式?愛曬娃的90后父母如何把孩子的成長日常變成充滿童趣的奇幻童話?
總臺節目組召集全網短視頻領域的優質創作者,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對話觀眾、相互切磋的舞臺,共同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范式、方法與路徑。
已經亮相的創作者中,既有來自影視、設計等與短視頻制作密切相關的科班從業者,也有警察、博士、返鄉創業者、國宴級廚師,還有寶媽、鄉村姥姥……在短視頻這個新興賽道上,他們以非凡的創造力和鮮活的表達力,向觀眾詮釋了什么叫“高手在民間”。
“潘姥姥”創作團隊是全家老小齊上陣,其樂融融、質樸無華,最是動人;“農漂女青年”的創作者趙利自學制作定格動畫,她的努力廣獲網友認可,愛和用心,就是她的“武器”;“潘同學Armin”的創作者潘彥名從貓咪視角講述新奇故事,他身兼多職,不僅當導演、編劇,還做美術、置景,每個作品的創作均需要四五個月甚至半年時間……
短視頻創作者不僅獲得了可以揮灑才華、放飛夢想的舞臺,更收獲了濃濃的行業歸屬感和職業榮譽感。依托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節目組創新構建創作者榮譽體系,各賽道的入圍優質創作者將被授予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年度榮譽創作者”稱號,而各賽道冠軍將成為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首席推廣人”,建立短視頻內容生產與人才供應的良性循環。
這young造生態
做強短視頻這一“重要增量”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需要做強短視頻這一重要增量。
短視頻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板塊,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合力共建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全力打造面向國際、亞洲領先、國內一流的主流視聽新媒體平臺。
《中國短視頻大會》不僅專注于精品內容的生產與輸出,更著力發揮示范功能和引領價值,鼓勵引導網絡文化創作生產,努力構建短視頻內容生態體系。
為此,節目組在集結各內容垂類優質創作者的同時,還創新構建了總臺首個短視頻評委體系——50位來自短視頻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資深從業者組成評委會,對創作者產出的作品進行多維度評判。
強大的短視頻評委陣容,有效確保了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說服力。他們中,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語言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頂尖學府的專家學者,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電影家協會、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短片短視頻藝術委員會等機構院團的行業權威,也有影視業界臺前幕后的優秀代表,同時還有來自浙江杭州相關領域的文化專家及學者。他們共同從短視頻生態鏈的各個環節,對優質創作者的作品進行點評、點贊,助力創作者更好成長,助力行業向好發展。
從小鏡頭看見精彩中國,用短視頻展現大千世界。在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的今天,《中國短視頻大會》這場讓民間高手匯聚一堂的“西湖論劍”,必將激發更多人參與到文化創新、創造的行列中來。觀眾在暢享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的同時,也領略著美不勝收的“花young”中國。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